十一月的机圈,各家旗舰机密集发布,让消费者目不暇接。然而,今年的市场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在子品牌推出的“超大杯”机型面前,各家主品牌的标准版旗舰似乎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有意购买旗舰机的消费者来说,或许应该将目光投向子品牌推出的高端机型。这些机型在配置上往往能够超越甚至与主品牌的标准版旗舰不相上下,而价格却更为亲民。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不是主品牌买不起,而是子品牌更具性价比。
以小米为例,今年小米推出了小米17、17 Pro和17 Pro Max三款旗舰机型。然而,在这三款机型中,小米17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与前代相比,小米17主要在外观、芯片和电池方面进行了升级,但在影像和屏幕方面的更新幅度却并不大。主摄虽然更换了传感器,但传感器尺寸和动态范围并未改变,长焦性能也几乎没有提升。相比之下,红米推出的K90和K90 Pro Max则显得诚意十足,尤其是K90 Pro Max,更是将配置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红米K90 Pro Max在配置上堪称豪华,主摄采用了与小米17标准版相同的传感器,长焦则直接越级使用了小米17 Pro同款的5X潜望镜,屏幕也采用了与小米17 Pro Max相同的超级像素排列。该机还搭载了特调独立低音单元,外放效果出众。在防水、中框材质、无线快充、接口类型和指纹识别等方面,红米K90 Pro Max也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同规格版本的红米K90 Pro Max起售价还比小米17便宜了500元。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厂商身上。OPPO推出的Find X9和X9 Pro两款旗舰机型中,Find X9 Pro搭载了2亿像素的潜望长焦镜头,而Find X9则只配备了常规规格的长焦镜头。然而,从OPPO独立出去但依旧共享供应链的真我GT8 Pro却直接将Find X9 Pro同款的2亿潜望长焦镜头用在了自己身上,并且还与理光联名,将理光GR相机的经典影调风格搬到了手机上。真我GT8 Pro还搭载了一块京东方2K 144Hz高亮屏幕,无论是分辨率还是亮度都超越了Find X9系列。
vivo的情况则略有不同。vivo推出的X300和X300 Pro两款旗舰机型中,X300 Pro是X200 Pro的正常迭代产品,而X300则被做成了小屏旗舰。然而,在与自家子品牌iQOO 15的对比中,X300也显得有些尴尬。iQOO 15不仅搭载了分辨率更高的三星定制2K直屏,还在对称双扬声器、双X轴线性马达、散热系统和快充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尽管iQOO 15在镜头配置上不如X300,但对于对影像没有极致追求的消费者来说,iQOO 15无疑是一个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回顾各家厂商推出子品牌的初衷,无非是为了在冲击高端市场的同时守住基本盘。子品牌与主品牌一个走量一个塑品牌,形成了战略互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子品牌都严格遵守着潜规则,在周边配置上疯狂堆料,但在最关键的核心体验上却与主品牌保持明显差距。然而,随着机圈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硬件同质化的加剧,子品牌们开始纷纷“揭竿而起”,通过打造在配置上能正面硬刚甚至超越主品牌旗舰的“超大杯”机型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这种变化既是外部环境所致也是子品牌自身成长的必然结果。经过几年的发展,红米、真我、iQOO等子品牌已经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和足够的市场声量。它们不再满足于只当主品牌的“陪衬”或“清道夫”,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品牌溢价和更全面的产品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厂商们“打”得越凶,消费者就越有可能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到配置更高的旗舰机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