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的智能化浪潮中,美的集团正以荆州洗衣机工厂为试验田,探索AI技术与传统制造的深度融合。这家全球家电巨头通过引入协作机器人、人形智能体和AI决策系统,试图重新定义工业生产的效率边界。
在总装车间,库卡icco协作机器人正执行着看似简单的螺丝锁付任务。这项对人类工人而言重复机械的操作,对机器人来说却需要突破多模态感知的技术瓶颈。美的AI研究院院长徐翼解释,机器人必须同时具备视觉定位、触觉反馈和力控技术,才能适应混流生产线上不同型号产品的快速切换。这种技术突破源于美的将亚马逊AI项目经验与制造场景的深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垂直模型研发路径。
人形机器人"美罗1号"的加入,标志着工厂从局部智能向全局智能的跃迁。这个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不仅能完成设备巡检、润滑油加注等基础工作,更能在品质首检环节实现数据实时比对。当检测到产品参数异常时,系统会立即触发警报并自动调整生产参数。这种变革使得工厂管理从"人员点名"模式转向"机器人值守"的新常态。
质检环节的革新更具颠覆性。AI眼镜通过多维度数据比对,将原本半小时的人工检测压缩至3秒,且准确率达到100%。这项技术突破背后,是每天30TB数据流的实时处理能力——相当于连续播放18年高清电影的数据量。但技术落地并非一帆风顺,美的IT总监周晓玲透露,早期数字化项目常因业务部门与IT部门的认知错位而受阻,这促使他们重构项目组织架构。
变革的阵痛体现在组织重构层面。当AI系统开始接管生产计划等核心职能时,管理层不得不面对岗位定义被颠覆的现实。这种自我革命的决心,源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认知——正如历史专业出身的方洪波所警示,柯达、诺基亚等企业的衰落轨迹时刻提醒着传统制造企业。美的在2012年启动的"632项目"已证明,只有真正投入资源进行系统变革,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
技术突破带来的效率提升显著。核心生产场景效率提升80%的同时,异常处理时间从专家介入的数十分钟缩短至AI诊断的几秒钟。更值得关注的是,AI系统展现出超越预设程序的进化能力——原本需要七步处理的标准流程,被智能体优化为一步解决方案。这种涌现特性虽然目前仍需人工审核,但已显现出自主进化的雏形。
在技术深化过程中,美的面临着三大挑战:单点专业度的极致优化、技术方案的泛化能力,以及数据处理速度的突破。徐翼指出,当前80%的技术突破相对容易,但最后20%的优化需要更精细的数据喂养。例如工人操作轨迹的数字化缺失,就是制约AI进化的关键瓶颈。
商业化的探索已现端倪。美云智数平台开始接收外部智能体需求订单,标志着技术输出迈出实质性步伐。这种B端业务的拓展,与美的千亿级to B业务形成协同效应。2025年前三季度,该板块18%的增速印证了数字化战略的市场价值。波士顿咨询的研究显示,美的通过聚焦制造场景、整合基础设施和储备AI人才,成功避开了多数企业AI转型的常见陷阱。
在工厂技术持续迭代的同时,美的将AI触角延伸至家庭场景。徐翼透露,基于制造领域积累的数据优势,美的正在开发兼具场景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新产品。这种双轨战略不仅服务于现有家电业务,更可能为数字创新业务孵化上市公司创造条件。当被问及与互联网巨头的竞争时,这位前亚马逊AI专家表现出自信:"在垂直领域的数据深度应用上,传统制造企业完全可能后来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