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非夕自适应机器人:以“力控+AI”突破场景局限 商业化进程驶入快车道

   时间:2025-11-13 22:45:5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的当下,一家名为非夕的科技企业凭借其首创的“自适应机器人”技术,正在重新定义工业自动化与智能服务的边界。这种突破传统工业机器人局限的仿人化设备,通过“力控+AI”技术路径,实现了复杂环境下的实时感知与柔顺操作,为制造业、医疗、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非夕的自适应机器人更接近人类的手部操作逻辑。据非夕科技副总裁胡晓平介绍,人类在完成插拔USB接口等精细任务时,往往依赖触觉反馈进行微调,而非完全依赖视觉定位。这种“手感”与手眼配合的能力,正是非夕技术路径的核心——通过力位协同控制,让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中具备类似人类的适应能力。例如,在3C电子制造领域,非夕的机器人已能完成手机生产线核心环节的柔性装配,其精度与可靠性得到头部企业验证。

技术标准的建立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支撑。2024年9月,由非夕科技参与起草的《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正式发布,并于次年4月实施。该标准首次定义了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通过力控实现自适应的三大核心指标,填补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空白。胡晓平指出,这一标准的出台不仅验证了非夕的技术路线,也为行业上下游协作提供了统一框架。

商业化进程的加速是非夕技术落地的关键。自2022年产业化以来,公司营收保持年均200%至300%的增长,产品已在汽车、医疗、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数千台规模部署。值得注意的是,近半数客户在首次采购后持续复购,显示出解决方案的高性价比与投资回报率。例如,某国际手机品牌在其供应链中大规模采用非夕机器人,用于核心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升级。

全球化布局方面,非夕采取“研发国际化、生产本土化”策略。公司在硅谷、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同时将生产与业务团队集中于国内,确保技术转化效率。海外市场拓展已见成效:北美市场与特斯拉等企业深化合作,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执行机构;东南亚市场则通过创新性解决方案实现成熟落地。目前,海外营收占比达20%,欧洲市场布局也在推进中。

对于行业未来,胡晓平认为,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领域需警惕“技术热、落地难”的风险。他观察到,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细分赛道正吸引更多企业入局,市场对“力控型机器人”的认可度持续提升。非夕的竞争优势在于其与产业需求的深度绑定——通过解决实际痛点创造营收,而非依赖概念炒作。这种务实路线使其有望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为技术商业化提供可持续范本。

从技术突破到标准制定,再到全球化落地,非夕的实践揭示了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关键路径:以仿人化能力为核心,通过标准化推动行业成熟,最终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价值闭环。随着力控技术的普及,机器人从“替代简单劳动”向“解决复杂问题”的跃迁,或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