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合肥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 全球聚变科学家共绘清洁能源新蓝图

   时间:2025-11-25 01:32:5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来自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顶尖聚变科学家近日齐聚安徽合肥,共同见证中国科学院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的正式启动,并签署《合肥聚变宣言》。这一国际合作框架下,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研究计划同步向全球科研界开放,标志着人类向“人造太阳”终极能源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聚变能源因具备近乎无限的燃料储备和零碳排放特性,被国际能源界视为破解未来能源困局的核心方案。然而,从实验室原理验证到商业化应用,仍需突破等离子体约束时长、材料耐辐照性等重大技术瓶颈。此次签署的宣言明确提出,将通过开放共享实验数据、共建跨国研究平台、联合培养科研人才等机制,加速聚变能研发进程。参与国家承诺将整合各自在超导磁体、真空技术、等离子体诊断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形成全球协同攻关网络。

作为国际聚变研究的重镇,合肥科学岛已构建起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持续刷新世界纪录,其创造的1.2亿摄氏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参数,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目前,该平台已吸引全球50余国120多家机构开展合作,中法聚变联合实验室、中俄超导技术中心等12个国际联合平台相继落地,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的全链条创新网络。

在装置建设层面,BEST项目采用“紧凑化、模块化”设计理念,其核心部件尺寸较传统装置缩小40%,但能量增益因子预计提升3倍。该项目负责人透露,装置将首次实现氘氚燃料实际燃烧状态下的等离子体控制,为未来商用聚变堆提供关键技术验证。为保障研发进度,项目团队已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等机构建立材料互认机制,首批跨国联合实验将于明年启动。

中国在聚变领域的贡献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作为ITER计划最大工程承包方,中国承担了18个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其中超导磁体系统、包层模块等核心装备的交付进度领跑各参与方。由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研发的钨铜复合偏滤器,在ITER组织开展的全球招标中击败欧美竞争对手,成为首个进入ITER总装阶段的非标定制部件。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中国聚变工程体系的完善,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

随着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的实施,合肥正逐步成为全球聚变研究的“中央厨房”。根据规划,该计划将设立总额1亿元的开放研究基金,重点支持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性研究。同时,依托EAST和BEST装置构建的“双平台”体系,每年可提供超过5000小时的实验机时,供全球科研团队共享使用。这种开放协作模式,正在重塑国际科技合作的规则与范式。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