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在恒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太阳系外恒星上确认观测到日冕物质抛射现象。这项发现由欧洲航天局主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研究证实,距离地球约130光年的一颗红矮星发生了类似太阳的剧烈物质抛射活动,这为理解恒星磁场活动与空间天气提供了全新视角。
研究团队通过多波段联合观测捕捉到关键证据。利用欧洲航天局的XMM-牛顿X射线天文卫星与低频阵列射电望远镜(LOFAR)的协同观测,天文学家检测到来自红矮星StKM 1-1262的短暂射电脉冲。这种信号特征与太阳日冕物质抛射产生的冲击波高度吻合,进一步分析显示,抛射物质已完全脱离恒星磁场束缚进入星际空间。荷兰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乔·卡林厄姆博士指出:"只有当带电粒子突破磁场约束时,才会产生这种特定频率的射电辐射,这是确认日冕物质抛射的直接证据。"
目标恒星StKM 1-1262具有极端物理特性。这颗质量仅为太阳一半的红矮星,自转速度达到太阳的20倍,表面磁场强度更是太阳的300倍。观测数据显示,此次物质抛射速度高达每秒2400公里,远超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的典型速度(通常在每秒数百公里量级)。研究团队推测,强烈的磁场活动与快速自转共同作用,可能是引发这种超高速抛射的关键因素。
该发现修正了天文学界对恒星活动的传统认知。此前研究虽通过光谱分析推测其他恒星可能存在类似现象,但始终缺乏物质实际逃逸的直接证据。欧洲空间研究和技术中心的亨里克·埃克隆研究员强调:"我们不再需要依赖太阳模型推测其他恒星的行为。这项发现表明,体积较小的恒星可能拥有更剧烈的空间天气活动,这对系外行星宜居性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恒星风暴对行星环境的塑造作用成为新研究焦点。持续的日冕物质抛射会剥离行星大气层,特别是对于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其面临的生存挑战可能比此前预估的更为严峻。研究团队指出,银河系中约70%的恒星是红矮星,这类恒星周围发现的多数系外行星都处于恒星强磁场活动范围内。理解恒星物质抛射的频率与强度,将成为评估行星宜居性的重要指标。
这项突破性发现得益于观测技术的革新。XMM-牛顿卫星的X射线观测能力与LOFAR的低频射电探测形成完美互补,使科学家能够同时捕捉物质抛射的热等离子体特征与非热辐射信号。研究团队计划将观测范围扩展至更多恒星类型,通过建立恒星活动数据库,构建更精确的恒星磁场演化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