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成都,城市空气中涌动着别样的活力。从延续春节热闹氛围的“春糖”盛会,到买车即赠景区门票的新奇举措,再到一场专业展会就能撬动千亿产业走廊的发展奇迹,成都的会展业早已突破传统场馆的局限,演变成一场席卷全城、打破边界的“价值风暴”。一场关于“展产融合”的深刻变革,正在这座城市悄然推进,传统会展经济正从“一买了之、一看了之”的简单模式,转变为驱动产业与消费的强大引擎。
成都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院长诸丹指出,成都的“展产融合”实践,本质上是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演进。这一过程通过串联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起以会展为价值触媒的产业创新生态。从初期的“展产协同”,注重物理空间与基础服务的配套;到中期的“展产耦合”,强调信息互通与活动互动;再到当前打破产业边界的“展产深度融合”,成都的会展业经历了三个清晰的发展阶段。如今,这一演进的成果已全面显现。2025年,成都全年计划举办超过1000场展会,总面积预计达1350万平方米,全国糖酒会、西博会、成都国际车展等一系列重磅活动接连落地,形成了覆盖多领域、贯通全链条的会展矩阵。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2024年,成都会展业总收入达1536.1亿元,其中直接收入158.3亿元,拉动收入1377.8亿元,充分印证了会展经济“一业带百业”的乘数效应。以2025年第112届全国糖酒会为例,这场盛会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总展出面积达75万平方米,涵盖9大展区和24个特色品类展览区域,以及城市侧商务性活动和促消费活动展览区域,拉动城市服务业增收114.5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糖酒会已不再只是参展商的“中转站”,而是成为了产业落地的“催化剂”。
“这已经不只是一场展会,而是一个产业生态。”诸丹这样评价。成都的展城、展产融合,正从形式联动走向深度共生。这种深度共生的“化学融合”在各个展会中生动上演。在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上,一张小小的“车展票根”串联起整座城市的消费活力。相关部门协调100余家商圈、餐饮品牌推出“车展票根专属优惠”,联动12家国有A级景区推出门票优惠,甚至在婚姻登记场所设立“车展甜蜜礼遇区”,让“婚庆消费与汽车消费”奇妙相遇,激发了城市消费的新活力。
如果说消费拉动是展会的即时效应,那么产业集聚则是其更深层的价值。以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为例,大会早已超越单纯的行业聚会,蜕变成为驱动“成眉乐千亿光伏产业经济走廊”发展的核心节点。前七届大会累计撬动超千亿投资,成功实现了从“会”到“链”再到“园”的价值闭环。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同样展现了强大的“全域拉动效应”。车展期间策划举办的“MOVE!成都”系列活动,整合商圈、文旅、餐饮等优质资源,构建覆盖“观展—购车—消费—游玩”全链条消费场景,将车展打造为汽车消费年度盛会,累计产生合同总金额57.53亿元,拉动城市服务业增收21.2亿元。
在双流区,成都空港国际会议中心自今年3月开业以来,7个月内举办了100场活动,平均每天近0.5场的节奏跑出了展会“加速度”。更重要的是,通过会展引流,空港商贸促进中心已新签约项目30余个,打造新型消费场景12处。这些专业展会不仅成为了一张张动感的城市名片,更在吸引全球目光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访客的城市满意度和重游意愿。
在AI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重塑全球会展业的背景下,成都服务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诸丹认为,成都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已从一个标准化的保障体系,升维为一个能够主动赋能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成都的创新突破在于将技术与本地特色深度融合。今年,成都打造了数字孪生展馆,推动会展模式从“周期性活动”向“常态化运营”转变;通过AI算法实现展商与观众的精准匹配,并将“零废弃”理念融入天府绿道体系,构建绿色可持续的会展生态。
这种升维在实践中表现为精准的资源匹配。成都市博览局与园区管理机构主动扮演“资源撮合”角色,推动三国创意设计产业功能区通过文创类展会实现园区内企业转型升级。面对未来,诸丹认为,需要从临时项目合作思维,转向构建长效治理机制,将展会目标与产业定位深度绑定,同时通过“场景机会清单”牵引机制,使会展成为城市解决发展问题的创新接口。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会长曲维玺对此深表赞同。他强调,产城融合不仅要关注经济拉动,更要重视会展与城市社会发展的融合。曲维玺特别指出,成都会展需要在国际化程度上继续提升,“不仅要吸引更多国际参展商,还要吸引更多国外的专业买家”,让成都的会展舞台更加广阔。年关将至,会展中心灯火通明,而真正的故事发生在场馆之外。商圈里的人流、工厂里的新项目、园区里的创新企业,都在诉说着会展与这座城市共同生长的故事。在这里,展会带来的“流量”正通过各种创新机制,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留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