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潘九堂发声:华为小米成功路径相似 国产芯片突破均应获支持鼓励

   时间:2025-11-14 23:20:50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小米产业投资部合伙人潘九堂近日在社交媒体发声,针对部分借华为贬低小米、制造对立的现象表达看法。他指出,部分人刻意渲染华为成功后的表象,却对其成功根源缺乏认知。华为与小米在发展路径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早期均以性价比策略切入市场,通过集成式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同时高度重视营销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两家企业均在积累一定资金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只是华为因更早进入市场,在发展节奏上显得更为从容。

潘九堂以芯片研发为例进行对比说明:华为于2004年启动小规模芯片投入,2011年扩大研发规模;小米则于2014年开始相关布局,2021年加大投入力度。这种时间上的差异,既反映了不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技术积累的渐进过程。他强调,技术突破需要长期投入,不能简单以时间先后评判企业贡献。

今年5月,小米推出首款自研3纳米手机SoC芯片玄戒O1,成为中国大陆首个实现3纳米芯片研发设计的企业。该芯片采用第二代3纳米制程工艺,在109平方毫米的芯片面积内集成超过190亿个晶体管,晶体管密度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小米15S Pro作为首款搭载该芯片的机型,展现了国产芯片在高端领域的突破能力。

然而,这一技术成果引发部分网友质疑。有观点认为小米芯片并非完全自主研发,甚至使用“买办”等标签进行攻击。另有评论称,只有像华为那样基于自主设计架构的芯片才算真正自研,而小米基于ARM架构开发的产品不符合这一标准。针对此类争议,业内人士指出,华为在遭受制裁前也曾长期使用ARM架构,后续通过买断架构进行深度改进,才逐步形成现有技术体系。技术演进本身是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不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发展路径,均值得尊重。

当前,国产科技企业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持续突破,既需要像华为这样在特殊环境下保持技术领先的企业,也需要如小米般在开放环境中推动技术普及的参与者。两家企业的发展轨迹虽有不同,但都在为提升中国科技产业整体实力贡献力量。技术竞争的本质是创新能力的比拼,而非简单的对立与排斥,市场应给予不同发展模式的企业更多包容与支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