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一场关于交互终端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Rokid创始人兼CEO祝铭明在近期一场跨界合作发布会上提出一个大胆预测:三五年后,手机虽不会消失,但眼镜将成为主要交互载体,手机将退居通信、计算和存储的终端角色,而眼镜将承担起更多交互功能。
为实现这一愿景,Rokid制定了双线战略:一方面专注研发带显示的AR眼镜,另一方面将不带显示的产品与技术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与暴龙眼镜的合作正是这一战略的首次重要实践。暴龙凭借其在眼镜行业的全链路能力主导前端设计,Rokid则负责电路、电池等科技模块,双方在材料与结构上反复打磨,力求打造出既时尚又舒适的智能眼镜。
这种合作模式并非首创。meta与眼镜巨头Luxottica的合作已在全球市场取得显著成功,占据了七成份额。暴龙品牌市场总经理杨光指出,智能眼镜的产品逻辑已发生变化,首先要是一副“好戴的眼镜”,再叠加科技功能。这一理念与Rokid不谋而合,双方的合作有望在智能眼镜市场掀起新的波澜。
市场对智能眼镜的热情正在升温。据Counterpoint的《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追踪报告》,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110%,其中AI智能眼镜占比达78%,较2024年有显著提升。在国内市场,阿里、小米、百度等多家大厂已纷纷入局,多款AI眼镜争先上市,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面对竞争,祝铭明表现出从容态度。他认为,大公司目前尚未完全准备好入场,现在仍是探索阶段。Rokid作为行业里单位投入密度最大的公司,短期内不会缺乏资源支持。他更关注的是OS生态的灵活性,Rokid可接入多款不同公司的大模型、支付平台等,这为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提供了可能。
在开发者生态方面,Rokid已聚集近3万名开发者、近5000家企业。祝铭明透露,明年将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开发者大赛,支持中小团队,获奖奖金可支撑其运营。硬件生态同样采取开放策略,第三方开发者已推出贴膜、甲片、胶囊充电电池等配件,未来拢音器、戒指控制器等也将通过ODM模式纳入官方体系。
技术进步是推动智能眼镜普及的关键。2025年,智能眼镜在光波导显示、专用芯片、电池技术以及交互方式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使得设备更轻薄、更智能、续航更持久。这些进步直接反映在用户体验上。Rokid Glasses在升级融合拍照功能后,用户日均分享量增长3-4倍;AI搜索、翻译、提词等场景使用频次持续攀升。
线下渠道的表现也印证了智能眼镜的市场潜力。Rokid已拥有1007家线下加盟店,其中近40家店由Rokid带来的收入占比超50%,且“线下退货率几乎为零”。购买Rokid产品的用户中20%为首次佩戴眼镜的新客,智能眼镜正成为线下渠道的获客利器。为解决传统眼镜渠道担忧的“电子产品毛利低”问题,双方提出“套镜组合”方案,为近视用户提供“智能眼镜+适配镜片”打包服务。
祝铭明表示,AI眼镜走向大众市场的信号已经明确,它不再是科技圈的小众玩具,而是普通人愿意戴、乐于用的日常工具。这一判断与近期行业内的其他观点不谋而合,智能眼镜的普及似乎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