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太空“出差”归来!4只小鼠“闯关”上天,助力人类太空探索梦

   时间:2025-11-19 15:35:07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11月14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着陆。舱内除了3名航天员外,4只特殊的“航天乘客”——C57小鼠的生存状态引发广泛关注。这些小鼠作为中国首次空间站哺乳动物科学实验的参与者,经历了计划外的超长太空之旅,最终平安归来。

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刘方武研究员介绍,小鼠返回地面后初期呈现虚弱状态,毛发湿润且行动迟缓。科研团队立即实施营养补充方案,通过投喂糖水和专用鼠粮,帮助它们快速恢复体能。这些小鼠原本计划在空间站停留5至7天,因神舟二十号飞船遭遇空间碎片撞击导致返航延迟,最终在轨时间延长至14天。

实验装置的物资储备原本按短期任务设计,延期期间最后两天出现物资紧缺。刘方武透露,这种特殊经历意外产生了科研价值:小鼠在微重力环境下出现体重下降现象,为研究太空失重对代谢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珍贵数据。科研团队后续将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行为学和生理指标监测。

这4只C57小鼠的选拔过程堪称严苛。作为实验室常用的模式生物,它们与人类基因相似度超过80%,具有遗传稳定性高、个体差异小的优势。选拔测试包含体能、抗眩晕、平衡协调和应激反应四大类:在旋转滚轮上持续奔跑、高速旋转容器中保持定向、穿越迷宫阵列,以及模拟失重环境的倒吊测试。经过60天高强度训练,最终从300只候选鼠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录取率仅1.3%。

空间站为这些特殊乘客打造了"五星级居所"。这套由中国科学院研发的智能饲养装置集成生命维持系统,可精确控制光照、温湿度和气体成分。装置配备的双光谱摄像头实现24小时全记录,弹簧管设计既满足小鼠活动需求,又能缓解焦虑情绪。特别设计的作息模拟系统,通过早晚7点的灯光切换帮助小鼠适应地球节律。在轨期间,这对雌雄小鼠不仅自主完成进食饮水,还展现出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甚至出现追逐嬉戏等自然行为。

人类太空探索史上,动物实验始终扮演着先驱角色。1947年果蝇首次完成太空生存验证,1957年流浪狗莱卡成为首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哺乳动物,1961年黑猩猩哈姆证明灵长类可执行太空任务。随着技术进步,斑马鱼、涡虫等模式生物相继进入太空,为研究失重对骨骼肌肉、免疫系统的影响提供关键数据。NASA的"啮齿动物研究"系列实验,已揭示微重力导致骨密度流失的分子机制。

此次哺乳动物太空饲养实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医学研究迈入新阶段。科研团队计划通过持续实验,解析微重力对心血管、神经系统和生殖发育的复合影响,开发针对性防护措施。这些研究不仅关乎航天员健康,更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和火星移民计划奠定技术基础。当4只小鼠在酒泉基地享受特制果冻时,它们或许正在书写人类深空探索的新篇章。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