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甘孜州稻城县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简称“拉索”)公布了两项具有突破性的科学发现,为宇宙线起源和黑洞物理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些成果分别发表在《科学通报》和《国家科学评论》上,标志着我国在宇宙线观测领域迈入国际前沿。
第二项成果则直接关联黑洞系统的极端物理过程。观测证实,微类星体(由黑洞或中子星吸积伴星物质形成的双星系统)喷流中存在高效的粒子加速机制。这一发现不仅解释了银河系内高能宇宙线的起源问题,还为研究黑洞吸积盘与喷流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提供了全新视角。例如,微类星体的喷流可能通过磁重联或激波加速等机制,将粒子能量提升至接近光速的水平。
“拉索”自2021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已多次刷新人类对宇宙高能现象的认知。2022年10月,它曾探测到迄今最亮的伽马射线暴,记录下能量超过10万亿电子伏特的光子。此次两项成果的发布,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领先宇宙线观测设施的地位。该观测站位于海拔4410米的稻城县海子山,凭借其超大的探测器阵列和极高的灵敏度,能够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微弱信号。
为支持“拉索”的数据分析,2023年四川天府新区成立了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汇聚了国内顶尖的宇宙线研究团队,致力于将观测数据转化为理论突破。其选址于成都科学城,旨在构建从实验观测到理论研究的完整链条,推动我国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宇宙线作为剥离电子后的原子核,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穿越宇宙,其起源问题困扰科学界近一个世纪。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在宇宙线能谱中发现“膝”结构——能量约3PeV处的拐折,暗示存在某种未知的加速机制。此次“拉索”的发现表明,黑洞驱动的微类星体可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解开宇宙线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拼图。随着研究的深入,人类对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认知或将迎来革命性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