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行的SC25大会上,第66届国际超算TOP500榜单正式公布。此次榜单的最大亮点是德国于利希超算中心部署的“JUPITER Booster”系统成功突破E级计算性能门槛,成为欧洲首台达到百亿亿次每秒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台实现这一里程碑的超算系统。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三台E级超算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连续三届占据榜单前三名。其中,“El Capitan”以1.809 Exaflop/s的实测性能蝉联冠军,较上一届1.742 EFlop/s的性能有所提升。该系统不仅在HPL基准测试中保持领先,还在HPCG和HPL-MxP两项测试中夺魁,展现了在人工智能和数据处理等复杂任务中的强大能力。“Frontier”作为全球首台E级超算,此次以1.353 EFlop/s的性能稳居第二,而“Aurora”则以1.012 EFlop/s的成绩位列第三,其性能与前几届榜单相比保持稳定。
“JUPITER Booster”采用Eviden公司的BullSequana XH3000直接液冷架构,配备Grace Hopper超级芯片,全面部署后达到1 EFlop/s的运算速度。这一成就标志着欧洲在超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填补了此前在该领域的空白。该系统与芬兰的“LUMI”和意大利的“Leonardo”同属欧盟“EuroHPC计划”支持的项目。这一计划由欧盟及其成员国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整合资源、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提升欧洲在全球超算竞争中的地位。三台系统的入围前十,显示了该战略的初步成效。
全球范围内,各国对超级计算机的投入持续加大。作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超算已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焦点。今年以来,多国纷纷加大研发力度:美国计划投入10亿美元部署两台新一代超算,重点发展融合计算能力;英国启动Isambard-AI项目,并宣布20亿英镑的投资计划,旨在构建世界级算力生态系统;欧盟则通过“人工智能大陆行动计划”,加强EuroHPC高速算力网络建设,力求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塑欧洲的核心竞争力。尽管中国近年来未有新系统进入TOP500榜单前十,但研发工作仍在稳步推进,系统升级和应用创新不断取得进展,全球超算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超算领域的竞争并非简单的此消彼长。欧洲通过跨国协作整合资源、实现E级突破的做法,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当前,国际超算领域不仅面临架构创新、能效提升和智能计算融合等技术挑战,更需建立跨地域、跨学科的开放协作机制。通过标准制定、生态共享和技术协同,全球科研力量才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生命科学等重大课题,使超级计算机这一关键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