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诺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成电开讲:解锁系外行星与宇宙生命探索密码

   时间:2025-11-21 14:18:1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迪迪埃·奎洛兹近日做客某高校讲坛,以“系外行星革命及其对宇宙生命的影响”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场关于天体物理学前沿的深度分享。作为“系外行星革命”的开创者,奎洛兹教授在讲座中系统梳理了行星科学的发展脉络,并探讨了宇宙生命探索的可能性。

1995年,奎洛兹在导师指导下宣布发现首颗绕太阳系外恒星运行的巨行星,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传统行星形成理论。传统观点认为,岩石行星应靠近恒星,气态巨行星位于外侧,但新发现的“热木星”公转周期仅4天,轨道极近宿主恒星,证明行星迁移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突破性成果引发了天文学革命,推动了系外行星研究领域的诞生。

截至目前,人类已探测到约6000颗系外行星,其多样性远超预期。除“热木星”外,还发现了“超级地球”“迷你海王星”等新型行星,部分位于恒星宜居带内。奎洛兹特别提到TRAPPIST-1系统,该系统拥有7颗行星,尽管公转周期极短,但由于宿主恒星比太阳更小更凉爽,部分行星接收的恒星能量与地球相当,成为探索宇宙生命的重点目标。

探测技术的革新是研究突破的关键。奎洛兹详细介绍了两种主流探测方法:径向速度法通过观测恒星因行星引力产生的速度变化间接探测行星;凌日法则通过行星过境时恒星亮度的微弱衰减确定行星大小。更先进的“凌日光谱法”已能解析行星大气成分,通过不同波长的观测捕捉水汽、二氧化碳等分子信号,甚至探测臭氧等可能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痕迹。行星“表观大小”随观测波长变化的现象,正是大气存在的直接证据。

在宇宙生命议题上,奎洛兹认为地球生命是进化塑造的独特存在,但宇宙中丰富的重元素和行星大气的液态环境为生命存在提供了必要前提。他指出,下一代观测设备与机器学习技术的结合,将推动人类聚焦类地行星大气探测,寻找生命活动的化学信号,未来20至50年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场跨越学科边界的分享完整呈现了系外行星研究从理论颠覆到技术突破的发展历程,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这一古老命题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探索路径。科学探索的本质正是在未知中突破认知局限,在质疑中逼近真相。青年科研工作者当以科学为桥,在天体物理与生命科学的交叉领域持续开拓,推动人类对宇宙与自身定位的认知不断迈向新高度。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