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蚂蚁“灵光”AI突围:上线爆火,十问团队揭秘背后故事与未来蓝图

   时间:2025-11-21 19:15:38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蚂蚁集团推出的全模态通用AI助手“灵光”在上线后迅速引发市场关注。这款由200人团队耗时8个月研发的产品,首日下载量突破20万,三日内累计下载量超过50万,成功跻身App Store总榜第七、工具类免费榜首位。作为蚂蚁集团CTO何征宇直接主导的项目,其发布时机恰逢阿里“千问”更新次日,外界普遍将此解读为阿里系在AI领域布局的“组合拳”。不过,何征宇在回应时透露,发布日期实为团队通过算法推算得出,属于意外之喜。

“灵光”的核心功能包括“灵光对话”“灵光闪应用”和“灵光开眼”,其中“自然语言30秒生成小应用”的功能尤为突出。这一创新将技术门槛极高的“手搓应用”转化为普通用户可操作的场景,同时支持全代码生成3D、音视频、图表等全模态内容,为用户带来沉浸式可视化体验。团队负责人蔡伟表示,产品定位聚焦于效率工具,旨在通过信息表达能力的突破解决用户痛点,而非与现有情感陪伴类AI形成直接竞争。

关于产品形态选择独立APP而非嵌入支付宝的决策,何征宇解释称,AI技术的渗透需要循序渐进。支付宝内部已逐步应用AGI技术,例如语音指令调用代驾服务等功能,但“灵光”作为独立产品能够更聚焦于特定场景的深度开发。他透露,未来支付宝生态中或将出现更多“灵光味”的服务,暗示技术能力与场景的融合仍在持续推进。

在技术架构层面,“灵光”采用多模型协同策略,既整合了阿里“千问”模型,也引入了主流开源模型。何征宇将这种关系比喻为“沙漠寻水”,强调在AGI探索中需多方向并行试验,而非将资源集中于单一路径。他进一步指出,蚂蚁集团内部不存在严格的产品与研究分工,而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品落地的闭环,例如代码生成效率的优化直接服务于“闪应用”等核心功能。

面对文心一言、豆包等先行者的竞争,团队表现出差异化战略定力。蔡伟认为,当前AI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过早陷入“对标思维”可能偏离技术演进主线。他以抖音与快手的竞争为例,强调用户需求洞察比入场时机更重要。“灵光”当前更关注信息获取效率的提升,例如通过可视化交互降低用户理解复杂信息的成本,而非追逐通话等通用功能。

商业化路径方面,团队保持审慎乐观态度。何征宇表示,现阶段首要任务是验证产品价值,当用户规模与使用频次达到临界点后,自然会衍生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他特别指出,AI时代的商业模式可能颠覆传统框架,需要行业共同探索。这种思路与蚂蚁集团“技术普惠”的理念一脉相承,即通过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马云近期现身蚂蚁园区时,曾鼓励团队冲击行业第一。这一细节折射出蚂蚁集团对AI业务的战略重视。何征宇坦言,初始用户目标仅为20万,实际数据远超预期,但团队更关注用户创作内容的活跃度。这种以用户价值为核心的评估标准,或将成为“灵光”后续发展的关键指标。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