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举办的DTC 2025全球显示生态大会上,TCL华星凭借一场技术盛宴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家曾以“技术跟跑者”身份入局的中国显示企业,如今正以印刷OLED和AI显示双轮驱动,向全球显示产业生态的“领跑者”迈进。当TCL科技高级副总裁、TCL华星首席执行官赵军手持一块5.65英寸手机屏登台时,台下三星、索尼、联想等国际巨头的代表们,共同见证了中国显示技术的一次关键突破——这块像素密度达390PPI的屏幕,以印刷OLED工艺实现了与蒸镀OLED主流旗舰机型相当的视觉效果。
这场突破背后,是TCL华星长达十二年的“孤勇者”征程。2013年,当全球面板产业集体押注蒸镀OLED技术时,TCL华星却选择了一条无人涉足的印刷OLED赛道。这项技术如同“喷墨打印机”般将液态发光材料精准喷印在基板上,无需昂贵的真空设备和FMM掩膜版,材料利用率高达70%-90%,是蒸镀工艺的3倍。但技术突破的代价是巨大的:全球多家企业在此折戟,日本JOLED的破产更印证了这条路径的凶险。TCL华星印刷OLED中心长曹蔚然博士回忆:“我们像在无人区探路,前十年连‘对手’都找不到。”
转机出现在2024年。随着广州t8项目——全球首条G8.6印刷OLED高世代产线动工,TCL华星的技术积累开始爆发。其首款21.6英寸医疗显示器在量产4个月内良品率突破70%,此次大会上展示的390PPI手机屏则标志着小尺寸精度达到行业顶尖水平。更关键的是,印刷OLED的成本优势正在改写产业规则:一条产线每年可节约3-4亿度电,设备投资成本较蒸镀路线降低40%。这种“降维打击”让TCL华星构建起从手机到医疗显示的全尺寸产品矩阵,彻底摆脱了海外设备与材料的“卡脖子”困境。
当印刷OLED进入收获期时,AI浪潮的席卷又为显示产业带来新的变量。TCL华星将这场变革定义为“从信息窗口到智能中枢”的跃迁。在“AI for Display”战略下,公司打造的“1湖1模3平台”AI架构已深度渗透至9座智能工厂:AI视觉检测使漏检率下降85%,数字孪生系统将产品验证周期从周级压缩至秒级,排产计划制定效率提升98%。据TCL创始人李东生透露,AI技术每年为公司创造超5.4亿元直接效益。
而“Display for AI”战略则赋予屏幕“思考”能力。全球首款显示领域强推理模型“星智X-Intelligence 3.0”的发布,标志着屏幕开始具备工程师级的专业判断力。在会议场景中,8K 3D AI视讯系统通过神经渲染技术实现真人比例全息通话;教育领域,“自然光Multi-sensor白板”可自动调节色温亮度保护视力;驾驶舱内,“温感集成AR-HUD”利用AI算法在挡风玻璃上投射双焦面导航信息。这些创新正将屏幕从被动显示工具转化为主动感知终端。
这种技术突破的底气,源自TCL集团三十余年积累的“技工贸”基因。2009年,当中国大陆面板产业面临“缺芯少屏”困境时,TCL逆周期投资建设首条高世代LCD产线,用十年时间改写了全球LCD产业格局。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印刷OLED项目上再次得到验证。“如果长期跟随,永远无法实现超越。”赵军的这句话,道出了TCL华星的技术哲学。但企业也深知,技术最终需回归用户体验。2024年推出的技术品牌“APEX臻图”,从“宜人画质、视觉健康、绿色永续、未来想象”四大维度重新定义“好屏”标准,试图复制“Intel Inside”的品牌效应。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TCL华星实现营收780.1亿元,净利润61亿元。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两条技术路线的协同爆发:印刷OLED量产线逐步爬坡,AI技术持续降本增效,Micro LED技术也宣布将在年底实现规模化量产。从LCD时代的“追赶者”到印刷OLED的“定义者”,再到AI显示的“开拓者”,TCL华星用十二年冷板凳的坚守,在下一代显示技术竞赛中抢占了先发优势。当全球显示产业站在AI与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这家中国企业的技术豪赌,正在改写产业游戏的规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