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哈勃望远镜如同人类的“天眼”,为我们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神秘而壮丽的宇宙画卷。通过其镜头,我们得以跨越亿万光年的距离,领略那些震撼人心的天体奇观。
在距离地球650光年的宝瓶座,有一个宛如“上帝之眼”的螺旋星云,编号NGC 7293。它之所以获得如此富有诗意的名字,是因为其外观极具视觉冲击力。深邃的蓝色瞳孔被层层金色与红色眼睑环绕,仿佛宇宙造物主正透过这双眼睛审视着银河系的一角。然而,这看似美丽的景象,实则是一场恒星生命的终章。曾经,它是一颗与太阳极为相似的恒星,当核燃料氢与氦耗尽后,无法维持引力平衡,开始剧烈脉动,外层气体被抛射向太空,形成了绚丽的行星状星云。位于“瞳孔”中央的微小白点,便是那颗恒星的“遗骸”——一颗炽热的白矮星。它虽不再进行核聚变,却依然发出强烈紫外线,激发周围气体云荧光,造就了蓝绿色核心与红橙色外缘的奇景。而注视着“上帝之眼”,我们其实是在窥视太阳系的未来,大约50亿年后,太阳也将以同样的方式走向终结。
将目光投向6500光年外的巨蛇座鹰状星云核心,那里有被誉为“创生之柱”的壮丽景象。这是哈勃望远镜最具标志性的照片之一,三根擎天巨柱从星际尘埃的海洋中拔地而起。这些柱子由极度浓厚、寒冷的氢气和尘埃构成,尺度惊人,仅左侧最长的一根就长达4到5光年,将整个太阳系塞进去,也不过是其上的一粒微尘。“创生之柱”名副其实,是宇宙中的“造星工厂”。在柱体内部,气体和尘埃在引力作用下聚集、坍缩、升温,最终点燃核聚变,孕育出一颗颗新恒星。柱子顶端的光晕般结构,便是刚刚诞生的年轻恒星,它们正用强烈辐射“吹”开包裹自己的襁褓。
在金牛座方向,一团混乱狂暴的丝状物映入眼帘,这便是蟹状星云。与“上帝之眼”的温柔离世不同,蟹状星云是一场超新星爆发留下的暴力遗迹。其前身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生命尽头时发生了惨烈的坍缩和爆炸。这幅图像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公元1054年北宋时期,我国司天监天文学家目睹了这次爆发,并记录为“天关客星”。据史料记载,这颗“客星”极其明亮,白昼可见,光芒持续23天才逐渐转暗。哈勃拍摄的照片展示了爆炸近千年后的景象,这团由多种元素构成的椭圆纤维结构,正以每小时540万公里的速度向外膨胀。这些元素是构成行星和生命的基础,我们身体里的每一个原子,都可能来自类似这样的恒星爆炸。
在天蝎座方向,一只巨大的“蝴蝶”正在宇宙中展翅飞翔,这便是NGC 6302,也被称为蝴蝶星云。其翼展超过3光年,虽名字轻盈美丽,实则是宇宙中环境极端狂暴的区域之一。它同样是一个行星状星云,源于一颗质量约为太阳5倍的恒星的死亡过程。科学家推测,这颗垂死恒星周围可能存在一个致密的尘埃盘,当恒星爆发时,物质无法向赤道方向扩散,只能向两极喷涌而出,形成了独特的双极结构,宛如蝴蝶张开的双翼。
在众多震撼的宇宙图像中,有一张在科学和哲学上分量极重,那便是“哈勃超深场”。2003年9月,天文学家做出大胆决定,控制哈勃望远镜对准天炉座一块看似“空无一物”的黑暗区域。在接下来的113天里,哈勃断断续续对该点进行累计约100万秒的长时间曝光。这块区域极小,仅相当于全天空面积的1270万分之一,如同伸直手臂时手指尖上一粒沙子遮挡的夜空面积。然而,当照片冲洗出来,全世界为之沉默。在这片原本以为是虚无的黑暗中,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光点,这些光点并非恒星,而是每一个都像银河系一样庞大、包含数千亿颗恒星的星系,照片里大约有10000个星系。由于光速有限,我们看到的这些星系,有的发出的光在宇宙中旅行了130亿年才到达镜头,展现的是宇宙大爆炸后不久、仅有几亿岁时的“婴儿宇宙”。这张照片让人类深刻意识到自身的渺小,也让我们不禁思索,整个宇宙中究竟存在着多少个世界,又有多少种文明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