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近日在武汉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作为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这场行业盛会不仅集中展示了武汉在相关领域的试点建设成果,更凸显了这座工业重镇向制造强市迈进的坚定步伐。
过去一年间,武汉在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数据显示,当地已累计建成300条数字化生产线、122个示范项目及30个标杆智能工厂。在国家级的智能工厂评选中,武汉共有10家企业获评卓越级、2家企业跻身领航级,其中领航级数量与另一城市并列全国首位。这些成果标志着武汉正加速从“样板示范”向“规模化应用”转型。
在TCL武汉面板工厂内,由格创东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章鱼智脑”智能体正改变着传统生产模式。一线工程师通过简单的“拖拉拽”操作即可开发AI应用,而设备知识库智能体“小鲁班”则能在故障发生时快速调取数据,实现秒级响应排查。据该公司首席营销官杨丽介绍,该系统使小故障决策效率提升62%,其背后的东智平台更成为全国首个半导体制造业国家级双跨平台。她强调,AI正从“工具赋能”转向“决策辅助”,这一转变将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智能化边界。
浪潮集团在大会上展示了15个行业大模型与22个智能体的应用场景。这些智能体覆盖风电气象预测、病虫害识别、皮革质检等领域,并形成企业级、产线级、员工级的多层次体系。与此同时,华工赛百的智能体解决方案已在工程机械、船舶工业、能源装备等重工业领域落地,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武汉在场景创新方面的布局同样引人注目。大会期间,武汉场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该公司由武汉投控集团主导、武汉云组建,旨在破解资源对接难题。其业务聚焦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车路云一体化、低空经济等十大领域,首批发布的103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中,智能制造类占比超三成,涵盖工业质检、工艺优化等核心环节。
具体实践中,5G技术正深度融入武汉的产业血脉。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部署了全球首个5G全下沉轻量级专网;TCL空调武汉基地借助5G全连接技术将设备自动化率从24%提升至81%,产能同步增长20%;健民集团则通过5G实现中药生产全流程质控,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个环节均可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这些案例印证了“5G+工业互联网”从技术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区域层面,湖北“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综合水平已跻身全国前五。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的标识注册量达359亿,较2021年底增长两倍;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至3270G,网间通信性能稳居全国前三。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武汉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提供了坚实支撑。
据悉,武汉下一步将围绕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推进5G-A商用部署,并在汽车、光电子信息等行业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应用规模。通过打造“5G+光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机器视觉质检、无人智能巡检等典型场景的复制推广,持续释放数字技术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