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航天员在国际空间站外400公里的天宫空间站内,成功使用特制设备烤制出新鲜鸡翅和牛排,这一壮举引发全球关注。包括CNN、Space、Interesting Engineering在内的多家国际媒体纷纷报道,称这是人类太空探索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此次烹饪使用的设备名为"热风烘烤机",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与九阳公司联合研发。该设备采用无明火加热技术,通过热风循环系统实现高温烹饪,既避免了传统明火可能引发的火灾风险,又能确保食物均匀受热。设备内置智能控温系统,可维持190℃恒温,触发美拉德反应,使食物产生焦香味道的同时,将油脂温度控制在烟点以下,大幅减少油烟产生。
为解决太空烹饪产生的油烟和气味问题,研发团队设计了四重净化系统,包括静电吸附、高温催化、多层过滤等环节,净化率超过95%。净化后的空气可直接进入空间站内循环系统,确保舱内空气质量。这项技术突破使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实现"现烤现吃"成为可能,标志着人类在太空长期驻留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回顾空间站发展历程,中国自1992年确立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以来,始终以建设运营空间站为最终目标。2010年空间站正式立项时,设计团队就明确提出"规模适度、费效比优、可持续扩展"的理念,将改善航天员生活条件作为重要考量。从柔性可伸缩太阳翼到水空气再生生保系统,从霍尔电推进器到太空厨房设备,每个细节都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太空烹饪面临的挑战远超地面想象。在微重力环境下,未固定的物品会四处飘浮,一滴油、一粒盐都可能损坏精密仪器或被航天员吸入肺部。此前国际空间站主要采用真空袋装食品加热方式,NASA虽曾尝试"零重力烤箱"烤制饼干,但耗时长达两小时且气味难以处理。中国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将烤制时间缩短至28分钟,且几乎不产生异味,这项突破使太空饮食从"生存"层面跃升至"生活"层面。
这项成就的背后是严苛的测试标准。热风烘烤机经历了500次连续运行验证、-20℃至60℃温度适应性测试、火箭发射振动模拟试验以及真空环境功能验证。设备重量约15公斤,设计寿命500次,按当前使用频率计算,可满足数年使用需求。虽然单次使用成本高昂,但这是为未来大规模太空探索积累关键技术的重要投资。
天宫空间站不仅在饮食方面取得突破,更承载着18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其中包括无容器材料加热柜实现3100℃高温金属冶炼、脑类器官芯片研究微重力对人类大脑的影响、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轨3D打印等前沿项目。这些实验为未来月球基地建设、深空探测等任务奠定技术基础,彰显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责任担当。
中国始终秉持开放合作态度,欢迎全球科研机构参与天宫空间站实验项目。这种开放姿态与某些国家将太空军事化的倾向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中国航天领域专家所言:"我们探索太空的目的是为人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而不是制造新的冲突领域。"这种理念正获得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认同与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