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宣布,我国将加速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深度发展,并启动新一批融合应用城市试点遴选工作,同时加强6G与工业融合的前瞻性研究。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5G+工业互联网”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已突破2万个,覆盖了41个工业大类。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实施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行动,进一步提升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目前,我国已建成自主可控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为产品追溯、供应链协同等场景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300家,重点平台的工业设备连接数超过亿台。
在福建泉州,一家全球同类型企业中规模最大的智能化生产基地——“黑灯工厂”展示了“5G+工业互联网”的强大实力。在陶瓷底座车间,5G与机器视觉系统的结合替代了传统的人眼检测,施釉机器人协同作业,仅需30秒就能完成坯体的均匀喷釉。质检环节也通过5G设备联网与AI自动采集技术实现了自动化检测,数字化质检覆盖率高达90%以上。企业工程师杨志阳表示,依托5G网络技术,现场实时检测数据能够迅速上传至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浙江诸暨,一家环保装备生产车间同样展现了“5G+工业互联网”的魅力。工人只需通过控制设备发出指令,就能轻松完成从原料下料、精密加工到成品运送、包装的全流程作业。企业负责人于立元介绍,通过将智能感知监测、数据分析决策、物联网协同控制等新技术与“5G+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不仅使产品更加智慧,还降低了环保处理环节的能耗物耗,显著提升了处理能力和效率。
在云南怒江州泸水市,一家咖啡加工车间则通过“5G+AI”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智能化。从分选、烘焙、包装到仓储,每一个环节都告别了传统加工的“效率低、品质不稳定”难题。泸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品牌培育及推广项目负责人欧文玲表示,加工端采用“5G+AI”技术后,通过机器视觉与AI算法实时识别咖啡豆的颜色、大小及缺陷,分选精度高达99.8%,精深加工率从原来的35%显著提升至80%,大大提升了咖啡豆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百家5G工厂,平均产能提升了25%,产品质量提升了21%,运营成本降低了19%。这些成果充分证明了“5G+工业互联网”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