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飞航空科技近日宣布推出“eVTOL零碳水上机场”及“海空一体低空经济解决方案”,将低空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从陆地拓展至水域,为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开辟了水上起降的新场景。这一创新方案不仅支持多种型号的eVTOL航空器在水上完成起降,还通过集成化设计满足了海洋能源运维、高频通勤、文旅体验、应急救援等多元需求,整体使用成本较传统直升机或通用航空器更具优势,有望推动低空经济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
据介绍,新发布的水上机场具备移动空港与智慧指挥中枢的双重功能,集成了起降平台、光储充能源系统、智能调度模块及通信配套设施。其宽大的甲板起降平台可灵活部署至离岸数十公里的海域,作为移动“备降场”提供就近保障。机场采用纯电驱动模式,通过铺设光伏板实现能源自给,船舱则改造为候机厅与机务室,形成可快速部署的零碳基础设施。峰飞航空高级副总裁谢嘉表示,水上机场的机动性使其能够与陆地起降点形成互补,例如可沿江岸移动形成多个靠岸点位,进一步优化低空交通网络布局。
该方案的核心优势在于突破了传统低空基础设施对陆地的依赖。谢嘉指出,通过水域与陆域的协同规划,城市可构建“陆地+水上”的立体化低空交通体系。未来,民众在步行两分钟范围内即可找到垂直起降机场,通过手机App预约eVTOL服务,实现“门到门”的点对点出行。这种模式不仅能减少换乘时间,缓解地面交通压力,还能通过水上机场的灵活移动特性,进一步缩短起降点与目的地的距离,提升整体出行效率。
<在应用场景方面,该方案已展现出显著价值。以海洋能源领域为例,搭载大白鲨、凯瑞鸥等eVTOL航空器后,运维人员和紧急备件的运输效率可提升10倍以上,大幅缩短海上石油平台或风电场的停机时间。在应急救援场景中,通过“无人机广域搜救+eVTOL快速响应”的立体化体系,救援反应时间可缩短50%,搜救覆盖范围扩大数倍,同时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方案还支持高频通勤、海空文旅体验及移动空港集群作业等场景,形成覆盖生产、生活、应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当前,低空经济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初期,但基础设施缺口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据中国AOPA通用机场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仅475个,而eVTOL起降场地的建设周期长、选址难、运维复杂等问题尤为突出。峰飞航空的解决方案通过水上快速部署模式,绕过了陆地基建的冗长流程,为拥有水域资源的城市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替代方案。谢嘉强调,低空经济的生态系统不仅需要航空器本身,更依赖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而此次发布的水上机场正是这一生态的重要拼图。
技术验证方面,峰飞航空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今年,其凯瑞鸥型号完成了全球首次2吨级eVTOL在海洋石油平台和海上风电平台的飞行测试,验证了设备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适应性。谢嘉透露,公司载人eVTOL预计明年取得适航认证,随后将逐步投入商业化运营,规模化应用或于2028至2030年实现。随着水上机场与陆地设施的协同布局,低空经济的商业化图景正逐步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