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迎来重大突破——首条大容量全固态电池生产线已正式建成,标志着我国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这条由广汽集团主导建设的产线,不仅实现了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池的批量量产能力,更通过材料与工艺的双重革新,为电动汽车续航和安全性能带来质的提升。

与传统锂离子电池不同,全固态电池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内部完全由固态物质构成,彻底摒弃了液态电解液。这一结构改变直接解决了液态电池易泄漏、易燃爆的安全隐患,同时通过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应用,使电池耐热性能显著增强。广汽集团技术研发负责人祁宏钟透露,新研发的固态电解质材料在高温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为电池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
生产线的革新同样令人瞩目。在负极制造环节,研发团队突破性地将原浆、涂布、滚压三道独立工序整合为干法工艺,实现"三合一"生产。这种创新不仅将能耗降低30%,更使生产效率提升40%,为大规模量产奠定了技术基础。据现场技术人员介绍,干法工艺通过精确控制材料颗粒分布,使负极结构更加致密,从而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的突破是全固态电池的另一大亮点。祁宏钟表示,新电池的能量密度较现有产品提升近一倍,这意味着搭载该电池的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将实现跨越式增长。以当前主流500公里续航车型为例,换装全固态电池后续航可突破1000公里,有效缓解消费者的"里程焦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提升并未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反而通过固态电解质与干法工艺的协同作用,构建起更可靠的安全体系。
目前,这条产线已进入小批量测试生产阶段,首批产品正在进行车规级验证。根据规划,广汽集团将于2026年启动装车实验,首批实验车辆将覆盖多个车型平台。若测试顺利,2027年至2030年间将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最终实现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普及。业内专家指出,这项技术的成熟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推动整个行业向更高性能、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