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近日因一封从南极发出的内部信引发舆论热议。这封本意激励员工的信件,却因内容与员工现实处境的巨大反差,在社交平台掀起了一场关于职场代际认知差异的讨论。
2025年11月16日,俞敏洪在南极科考站写下千字长信,用"翡翠冰山""极地星辰"等意象描绘旅途见闻,试图以"抱团取暖的企鹅"隐喻企业转型期的凝聚力。但信中17次出现的"我"与5次提及的"南极",与员工关注的薪资涨幅、加班补偿等现实诉求形成鲜明对比。有员工在内部论坛直言:"当我在出租屋改方案到凌晨三点时,老板的朋友圈正在直播极光。"
这场风波迅速发酵。网友统计发现,信中涉及员工福利的内容仅占8%,而俞敏洪的南极行程成本却成为焦点。尽管其随后澄清船票价格在20-25万元区间,但仍有员工计算这笔费用相当于基层员工3年年终奖。更引发争议的是,新东方同日发布的财报显示,2025财年净利润同比下滑73.7%,教育业务增速从43.9%骤降至13.6%,东方甄选板块表现疲软。
面对舆论压力,俞敏洪四日后发布回应视频。他承认"管理者的表达方式需要改进",并宣布三项措施:开放20个南极考察名额(10名员工+10名用户)、设立员工吐槽专线、优化绩效考核体系。但这些举措未能完全平息争议,有离职员工透露:"公司去年承诺的股权激励至今未兑现,现在更关心的是裁员补偿方案。"
对比行业标杆胖东来商贸集团的员工福利,争议焦点愈发清晰。该企业不仅提供40-60天带薪假、公开商品进价,更将基层员工月薪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8倍。反观新东方,尽管2024年曾因董宇辉事件调整分成机制,但多数员工表示"实际收入未达预期"。人力资源专家指出:"当企业利润下滑时,管理者与员工的利益平衡点更难把握。"
这场风波折射出职场价值观的深刻变迁。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95后求职者将"薪资福利"列为首要考量因素的比例较十年前上升37%,而"企业文化"的优先级下降至第五位。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员工表示:"我们理解企业转型需要时间,但更希望看到管理层与员工共担风险的诚意,比如高管主动降薪、优化非必要开支。"
目前,新东方内部论坛的吐槽帖数量仍在增长,但公司尚未公布具体整改时间表。这场由南极信引发的讨论,或许将成为中国企业管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案例——当诗意的远方遭遇现实的苟且,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现实需求,考验着每个管理者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