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航空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系列活动近日在江苏南通国际会议中心圆满落幕。本次活动由中国航空学会联合多家央企及金融机构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央企及专精特新企业的众多参赛团队,以及数百家投资机构代表参与,共同探讨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创新与发展趋势。
活动期间,首届空天产业链创新发展大会特别邀请航天领域资深专家姜军,以《微纳卫星星群发展与应用》为主题发表演讲。姜军结合多年行业经验,从技术现状、未来方向及应用场景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微纳卫星的发展路径与战略价值。他指出,微纳卫星虽无统一标准定义,但通常按质量划分为微小卫星(百公斤级)、纳卫星(百公斤以下)和皮卫星(公斤级),其中纳卫星凭借功能密度高、批产能力强等特点,已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
以美国星链(Starlink)为例,其单星质量约200-300公斤,通过规模化部署超1万颗卫星,单星成本已降至60万美元左右。这种“规模化+产业化”模式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通过组网运营提升了整体效率。另一典型案例是温室气体监测卫星GHGSat系列,通过提供甲烷、二氧化碳等数据服务,已实现商业化盈利,成为航天领域少有的兼具规模应用与商业价值的项目。
姜军分析,微纳卫星的发展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市场占比快速提升,项目数量与应用场景持续扩容;二是技术热点密集涌现,创新方向多元。目前,微纳卫星在遥感领域的分辨率已达0.5米级,并支持条带扫描、旋转成像等多种在轨模式,技术成熟度显著提高。然而,受体积与能源限制,其在高精度测绘、高功耗载荷等场景中仍存在局限性。
针对未来发展方向,姜军提出四大核心要求:高时空分辨率、快速空间响应、高智能信息融合及低成本。他重点介绍了三种应用模式:一是通过星群组网实现全球连续覆盖,将重点区域侦察数据更新周期缩短至10分钟;二是多星协同综合观测,整合光学、雷达、红外等手段形成联合监测体系;三是动态监视海上与空中目标,构建“搜索-跟踪-确认”的全流程闭环。微纳卫星还可与大卫星协同,实现“广域调查+区域检测”的互补监测,例如森林火灾早期发现与温室气体点源定位。
在技术突破层面,姜军强调需解决单星与星群层面的关键问题。单星方面,需优化体系架构设计,以中央计算平台为核心构建集中式管理架构,降低研制成本;同时提升一体化网络通联能力,支持星座内部互联互通与跨网域通信;还需构建高算力智能化计算体系,平衡星上与地面处理任务。星群层面,则需解决自适应组网、任务管控升级、智能处理分工及星地一体化应用等挑战,例如通过动态调整网络拓扑实现全域覆盖,或构建孪生平行系统推动智能应用落地。
对于规模化应用路径,姜军建议聚焦细分市场,规划百星规模的多维遥感星座。他提出三大重点方向:一是温室气体点源排放监测,利用部署灵活、成本低的优势实现精准定位;二是海上综合态势感知,构建连续监测网络提升全域掌控能力;三是超低轨高分遥感,满足细分领域对高精度数据的需求。他特别指出,微纳卫星的应用必须构建“天地一体”闭环,星座规模需达百颗以上才能释放潜力。当前,国家鼓励商业数据采购模式,为星座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
姜军总结,规模制胜是微纳卫星的核心逻辑,但需与市场需求深度契合。他呼吁行业加强需求研究,精准定位细分市场,避免盲目追求规模。只有明确真实需求,技术实现与星座建设才能更具方向性,项目风险也将大幅降低。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为微纳卫星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