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5量子科技和产业大会上,中国电信携一系列创新“量子+”应用亮相,向公众展示了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的突破性进展。从量子加密通信到量子精密测量,从政务应用到家庭场景,量子技术正以多样化的产品形态渗透至社会运行的各个层面,为信息安全与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在大会展区,中电信量子与国盾量子联合展示的100余件量子产品覆盖通信、计算、测量三大核心领域,形成完整的量子技术生态链。量子通信领域,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通话服务“量子密话”已适配华为Mate70系列等10余款终端,通过“国产芯片+国密算法+量子安全SIM卡”三重防护体系,实现VoLTE高清通话与量子加密的无缝融合。其升级版“量子密信”则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支持图文、音视频、文件等多类型消息加密,并配备阅后即焚、禁止转发等功能,目前用户规模已突破600万,广泛应用于金融、政务等高安全需求行业。
量子计算方面,中电信量子集团与国盾量子联合推出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287”成为焦点。该设备采用与“祖冲之三号”同款系列芯片,拥有105个数据比特和182个耦合比特,在特定问题处理上较传统超级计算机提速4.5亿倍,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实用化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而在量子精密测量展区,单光子雷达技术通过模拟反制无人机“黑飞”场景,展现了其在低空安防领域的潜力。由国盾量子研发的这款设备可精准识别鸟类与无人机,为未来低空经济提供安全保障。
政务场景成为量子技术落地的重要试验田。以量子云印章为例,这款集成量子加密、国密算法与AI识别的智能设备,已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政务审批、乡村治理、财务审计等领域部署。在北京市顺义区,17个镇(街道)累计安装300余台量子云印章,通过线上申办通道与量子加密技术的结合,实现用章流程全透明、可追溯,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难题,推动政务服务从“多次跑”向“一次办”转型。
家庭场景的量子化升级同样引人注目。中国电信推出的智能门锁(量子版)、量子高清摄像头、量子温湿度监控仪等民用产品,正逐步构建家庭量子物联网生态。例如,量子北斗定位云盒可实现高精度定位与数据加密传输,民用膜式物联网燃气表则通过量子安全技术保障能源使用安全。这些产品从安防、环境监测到能源管理,全方位提升居民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量子安全基础设施的布局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中国电信已构建覆盖全国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合肥量子城域网作为首个标杆项目,通过8个核心网站点和159个接入网节点,实现500家党政机关的电子政务外网业务数据加密传输。目前,上海、北京、广州等重点城市量子城域网已实现互联互通,预计年底前将覆盖全国40余个城市,形成“天地一体”的量子通信网络雏形。展区上空的“墨子号”卫星模型,则象征着我国在星地量子密钥分发领域的领先地位——2016年发射的这颗卫星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奠定了基础。
大会期间发布的安徽省量子信息“千家场景”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量子技术的普及路径。该方案计划到2027年落地1000个应用场景,2030年扩展至3000个,重点聚焦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从技术展示到行业落地,从政务服务到家庭生活,量子技术正以可感知、可触摸的方式重塑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成为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