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月球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对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分析,首次在月壤中发现成因与大型撞击事件相关的赤铁矿和磁赤铁矿。这一发现犹如在月球表面发现“铁锈”,为理解月球表面氧化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天文学》。
2024年6月,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该区域作为太阳系内最大的撞击盆地之一,保存着月球早期演化的关键信息。尽管实际采集的1935.3克样品略少于预期,但其科学价值远超预期。研究团队在分析样品时,意外检测到通常存在于地球氧化环境中的赤铁矿(Fe₂O₃)和磁赤铁矿(γ-Fe₂O₃),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中月球表面极度还原的环境特征。
为确保结论可靠性,研究团队综合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及激光拉曼光谱等技术,排除地球污染可能性后确认矿物原生性。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明研究员回忆发现过程时表示:“首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赤铁矿晶体结构时,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经过数十次验证,我们最终确认这些矿物形成于月球环境。”分析显示,赤铁矿颗粒直径集中在1-5微米范围,与周围硅酸盐矿物呈现特定空间关联,暗示其形成于特定物理化学条件。
针对月球表面缺乏大气保护、长期受太阳风轰击的现状,研究团队提出“撞击诱导氧化”新机制。当小行星或彗星撞击月球时,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温度超2000℃、压力达10GPa以上)促使铁矿物发生相变。撞击体携带的含氧物质或月壤中羟基分解产生的自由氧,在撞击引发的瞬时电场和等离子体环境中,将水分子分解为氢离子和氧离子,为铁氧化提供必要条件。中科院王静教授比喻道:“这相当于在月球表面进行了天然电化学实验,撞击提供能量与反应物,铁元素作为底物最终生成赤铁矿。”
水在氧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成为另一重要发现。尽管月球表面极度干燥,但永久阴影区可能存在水冰,月壤矿物中也以羟基形式束缚着“结构水”。撞击事件能释放这些束缚水,高温下转化为水蒸气后,在等离子体环境中分解产生的氧原子与铁结合形成赤铁矿。李明解释:“水充当了氧气搬运工的角色,撞击能量则提供反应动力。”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重新评估月球水循环模式,认为水可能以更活跃的方式参与表面化学过程。据估算,直径1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可产生数吨水蒸气,其中部分参与氧化反应。
赤铁矿的时空分布为重建月球撞击历史提供新工具。不同时期撞击事件形成的矿物在晶体结构和同位素组成上存在差异,系统分析可揭示月球遭受撞击的时间序列与强度变化。初步研究表明,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期(约40亿年前)可能是表面氧化反应活跃阶段。更引人注目的是,部分赤铁矿含钛、铝等微量元素,暗示其可能源自月球深部物质,为研究月幔组成开辟新途径。南京大学陈勇教授指出:“这些微量元素指纹如同深部物质的化学信使,帮助我们间接了解月幔氧化还原状态。”
研究还提出地球大气可能影响月球表面的新假设。当地月处于特定位置时,地球磁层可将高层大气中的氧离子加速“抛射”至月球。同位素分析显示,部分赤铁矿的氧同位素组成与地球大气相似,与太阳风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发现推动科学家将地月系统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月球表面铁氧化物分布或记录着地球大气演化信息,堪称“地球大气档案库”。陈勇教授强调:“这为理解地月系统共同演化提供了全新维度。”
该成果对未来月球探测具有多重启示。赤铁矿作为重要铁矿石,其月球存在为基地建设提供原材料保障;模拟撞击过程制造氧化物的技术,可能解决月球建筑材料的本地化生产难题。科学家建议后续探测任务配备更精密的矿物分析设备,重点绘制月球表面氧化还原状态地图,并针对不同地质时代的撞击坑开展系统采样。预计2030年实施的中国载人登月任务,可将月表氧化作用研究列为重点科学目标,通过宇航员直接采样与原位实验获取更可靠数据。
国际学术界对该发现给予高度评价。美国布朗大学行星地质学家卡尔·皮特斯称其为“阿波罗计划以来最振奋人心的月球研究突破”,欧洲空间局月球项目负责人詹姆斯·卡彭特表示将据此调整探测策略。该机制或可解释水星、小行星等无大气天体表面的氧化物光谱特征,为行星科学提供新理论工具。正如研究团队总结:“宇宙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每个新发现都在拓展人类认知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