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宣布,“十五五”期间将启动新一轮太空探索计划,重点攻关宇宙起源、空间天气机制及生命起源等核心科学问题。该计划涵盖“鸿蒙计划”“夸父二号”、系外行星巡天观测及增强型X射线天文台等四大任务,旨在突破宇宙黑暗时代演化、太阳磁活动周期预测及类地行星探测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
自2011年专项启动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悟空”“墨子”“慧眼”等八颗科学卫星,构建起覆盖极宏观至极微观的多维度观测体系。其中,“天关”卫星在银河系X射线探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捕捉到暗弱爆发事件EP240904a,为恒星级黑洞研究开辟新路径;其发现的暂现源EP240801a更挑战了传统伽马射线暴分类理论。另一关键成果“慧眼”卫星则通过精确测量地球大气密度及黑洞吸积爆发机制,在极端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确立领先地位。
技术突破层面,专项推动我国空间载荷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科研团队攻克星地光路对准难题,建成国际首个X射线标定束线,研发的龙虾眼望远镜灵敏度较国际同类设备提升1-2个数量级。卫星平台设计方面,通过一体化技术将有效载荷与平台性能深度融合,使我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这些创新成果直接支撑了“怀柔一号”对引力波电磁对应体的新发现,以及“夸父一号”对太阳高能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异常关联机制的解析。
在基础研究领域,“悟空”卫星完成国际首次1TeV/n以上能区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精确测量,以8倍标准偏差证实能谱变硬现象。该发现颠覆了传统传播模型认知,为破解宇宙射线加速机制提供关键证据。与此同时,“太极一号”通过微重力环境下的量子精密测量实验,验证了引力波探测的新技术路径,使我国在该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专项建立“首席科学家+工程两总”协同机制,培育出多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研团队。通过承担重大任务,35岁以下青年骨干占比达60%,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次人才结构。学科体系建设上,重点实验室集群产出原创成果占比超70%,为后续任务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合作呈现新格局。中欧联合研制的“微笑”卫星开创任务级深度合作模式,欧空局以“机遇任务”形式参与的“天关”卫星项目,实现数据共享与科学团队跨国协作。这种开放合作机制使我国科学卫星数据利用率提升40%,相关成果被《自然》《科学》等期刊引用超千次,显著提升了国际学术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