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技行业再次因人才流动引发广泛关注。字节跳动AI团队核心成员乔思远离职并加入meta的消息,成为舆论焦点。这一动向不仅凸显了中美科技巨头在AI领域的激烈竞争,也折射出全球顶尖人才的流动趋势。几乎与此同时,原TikTok主站视频推荐算法负责人宋洋也被曝出离职,其去向同样是meta,据悉将负责Instagram Reels的推荐业务。这一系列变动,让字节与meta之间的人才争夺战成为行业热议话题。
据行业媒体报道,乔思远本硕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2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学位后,先后在Google Brain和DeepMind团队从事AI研究。今年年初,他随DeepMind副总裁吴永辉加入字节跳动,主导Seed团队业务。然而,不到一年时间,他便完成从Google到字节、再到meta的“三级跳”。类似案例并非孤例——Seed团队成员蒋路今年离职后加入苹果,此前他负责字节的视频生成AI研发,曾在Google主导VideoPoet项目。这些具备硅谷大厂背景的中国研究员,正成为中美科技公司竞相争夺的对象。
meta的“钞能力”在人才市场上表现尤为突出。为组建新的超级智能实验室(MSL),扎克伯格亲自参与招募,向顶级研究员开出高达4年3亿美元的薪酬包,首年报酬超1亿美元。尽管meta发言人否认部分夸张报道,但高薪策略确实成效显著。据统计,meta今年已从Anthropic、苹果、谷歌、OpenAI等公司挖走至少16名顶尖科学家或工程师。其中,OpenAI华人研究员宋飏的加盟,被视为meta在AI领域的重要布局。
字节跳动同样在人才争夺中投入重金。今年9月,公司为Seed部门推出新的期权计划,大模型方向的研究员与工程师每月可获9-13.5万元等值期权,连续18个月按月归属。字节还启动了覆盖大模型业务线的“豆包长期激励计划”,将员工激励与公司估值挂钩。在全球招聘方面,字节今年开放超过5000个岗位,研发岗位同比增加23%,具备大模型经验者被列为优先项。创始人张一鸣也亲自参与人才招募,例如在上海成立的“知春创新中心”,旨在培养新一代AI创新人才。
中美科技巨头的人才争夺,本质上是全球AI产业竞争的缩影。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发布的《AI人才报告》指出,人力资本是美国AI产业保持领先的关键,但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远超本土供给。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公开表示,全球约一半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以meta的MSL团队为例,首批11名核心成员中,7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北大等中国高校,移民背景占比达100%。这种人才结构,使得meta对字节等中国企业的挖角具有天然逻辑——双方争夺的往往是同一批具备跨文化背景的顶尖人才。
然而,高薪并非留住人才的唯一因素。OpenAI CEO奥特曼曾批评meta的极端高薪策略,认为其可能引发文化问题,强调“传教士”比“雇佣兵”更能推动长期发展。事实上,meta的MSL团队在成立不到两个月内,已有至少三名研究员离职,其中两人“回流”至OpenAI。内部人士透露,频繁的项目调整和方向变动,导致部分研究员感到预期与现实差距过大。这种“人才溜溜球”现象,暴露出单纯依赖金钱激励的局限性。
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SecondTalent数据显示,中国高级AI算法工程师平均年薪已达16万美元以上,与硅谷薪酬差距缩小至15-20%。字节等公司通过提供更具战略性的职业发展路径和项目资源,吸引人才回流。例如,宋洋在加入字节前,曾担任Google AI机器智能深度对话团队的研究与工程经理,参与开发谷歌产品的高级对话引擎。他在快手和字节的履历,使其成为meta内容推荐业务的关键补强。这种“技术+业务”的复合背景,正是中美企业争夺的焦点。
硅谷已成为中美AI竞争的主战场。字节跳动自2020年至2024年在美获批的高技能签证人数从163人增至997人,增速领先科技行业。公司常驻加州的Seed团队,由吴永辉直接领导,业务开展与硅谷深度绑定。与此同时,meta等美国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例如,今年9月,meta用亿元美金薪酬包挖走苹果AI模型负责人庞若鸣,进一步凸显其争夺终端侧AI人才的野心。这种双向竞争,使得华人研究员群体成为关键变量——他们既熟悉硅谷工程文化,又能融入中国企业的业务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