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集团创始人兼CEO雷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深入阐述了北京对小米汽车发展的关键作用。他直言,北京深厚的产业基础是小米不断前行的底气所在。
11月20日,小米汽车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第5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这一速度刷新了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纪录。雷军在谈及这一成就时,再次对北京表达了感激之情:“小米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北京这片沃土的滋养。”
雷军坦诚地指出,在北京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一定挑战。他提到,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多集中在南方地区,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南方市场的占有率也相对较高。这导致小米汽车在零部件运输和成品销售过程中,需要承担更高的物流成本。“大量零部件需要先运到北京,车辆生产完成后,部分产品还要再运回南方销售,这一来一回,运输成本就显著增加了。”雷军解释道。
尽管如此,北京在创新实力、产业基础和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依然深深吸引了小米。雷军特别提到,小米汽车工厂从项目立项到建成投产,仅用了14个月时间,这样的速度在其他城市是难以实现的。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北京高效的服务和良好的产业生态。
雷军进一步强调,北京在汽车领域的创新布局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技术、动力电池三大国家级创新中心均落户北京,这些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顶级资源和智力保障。雷军认为,这些创新中心的集聚效应,有助于小米汽车在技术研发上保持领先地位。
在智能制造方面,雷军分享了小米的实践经验。他以小米亦庄“黑灯工厂”为例,这座工厂通过高度自动化生产,实现了现场几乎无人操作,但年产能却达到100万台手机。与传统工厂相比,其生产效率提升了60%。基于这一成功经验,小米随后在昌平建设了第一座自建自营的大规模工厂,年产能更是高达1000万台手机。雷军表示,北京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示范。
雷军认为,北京的产业优势在于科技创新领先、资本充裕和人才丰富。智能制造正是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的途径,有助于推动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升级。他特别提到,北京拥有全国近一半的院士和众多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在全国领先。北京的创新机制和营商环境也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些因素共同助力北京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