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汽车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业绩电话会上,创始人李想深入阐述了公司面向第二个十年的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将从组织架构、产品定位和技术路径三个维度展开关键转型,以应对行业变革与技术挑战。
针对组织管理模式,李想宣布将放弃职业经理人体系,全面回归创业公司管理模式。他反思过去三年推行职业经理人模式时,发现该体系在应对行业剧烈变化时存在局限性。职业经理人模式适用于行业技术周期稳定、企业地位领先且创始团队退出或动力不足的场景,而当前人工智能重塑行业的背景下,理想汽车更符合创业公司特征:行业技术周期剧烈变化、企业尚未确立领先地位、创始团队仍保持高度投入。创业公司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强化深度对话、聚焦用户价值、提升资源效率、破解关键问题,而非依赖流程汇报或资源堆砌。李想强调,英伟达、特斯拉等科技巨头仍采用创业管理模式,理想汽车将凭借27年创业经验,以更适配的方式应对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
产品定位层面,理想汽车明确拒绝“参数内卷”与“智能终端功能复制”的路径,提出以“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核心发展方向。李想指出,单纯比拼续航、尺寸等电动车指标,或重复智能手机功能的智能终端逻辑,均属于研发资源浪费。未来十年,理想将聚焦汽车产品的“自动”与“主动”服务能力,例如实现主动接驾、生活照料、父母助理等功能,推动产品从被动机器向主动机器人质变。他以变形金刚、赛车总动员等文化符号为例,强调汽车作为机器人核心形态的潜力,认为只有选择最具挑战性的具身智能赛道,才能真正改变用户生活。
<技术路径上,理想汽车宣布自研M100芯片,构建完整AI系统以支撑具身智能发展。李想对比语言智能与具身智能的系统差异,指出后者需强化物理世界感知精度与端侧算力。公司核心技术布局包括:采用3D ViT感知模型(有效距离扩大2-3倍)、自研M100芯片,并通过线控体系改造将感知到执行的响应速度从550毫秒提升至350毫秒,预计可降低事故率超50%。他强调,具身智能需从感知、模型、操作系统到本体执行全链条优化,例如3D ViT模型不仅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性,还可拓展至车内车外主动交互服务;M100芯片针对物理世界感知需求定制,突破传统GPU架构限制;线控体系升级则实现“理性安全”与“感性安全感”的双重提升。
李想透露,基于上述战略选择,理想汽车下一代产品已具备充分技术储备,将开启“汽车机器人元年”。他设定明确目标:未来3-5年内,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用户价值最高、市场表现最优的企业。此次转型标志着理想汽车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以创业公司敏捷性应对技术周期挑战,试图在千亿收入基础上构建更高维度的竞争壁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