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寻找“地球2.0”:探索人类新家园,揭秘类地行星发现之旅

   时间:2025-11-28 15:43:18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日举办的空间科学成果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对外披露了“十五五”期间多项太空探测计划,其中最受瞩目的是系外地球巡天卫星项目。该卫星将开启星河巡游,专门搜寻与地球大小相近、位于宜居带的“地球2.0”,为人类寻找潜在的新家园。

人类为何执着于寻找“地球2.0”?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院士表示,这一探索源于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太阳系内是否存在其他生命形式?太阳系外是否有类似地球的行星?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进一步指出,这项研究对人类生存具有战略意义——当前地球正面临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和小行星撞击等威胁,发现“地球2.0”可为文明延续提供“备份方案”。同时,通过对比研究类地行星,科学家能追溯地球演化历程,甚至解答“人类是否孤独”这一哲学命题。

要成为“地球2.0”,行星需满足多重严苛条件。庞之浩解释,首先行星半径须为地球的0.8至1.25倍,且为岩质结构,这样的尺寸既能保持固体表面,又能维持大气层。其密度需接近地球岩石密度,以减少极端地质活动。其次,行星必须绕类太阳恒星运行,轨道位于宜居带内,确保表面温度适宜液态水存在。最后,行星需具备保护生命的条件:适宜浓度的大气层能过滤紫外线并含有氧气,稳定的全球磁场可偏转高能射线,平静的太空环境能降低小天体撞击风险。

国际天文学界在类地行星探测领域已取得重要进展。王赤透露,开普勒空间望远镜是目前发现系外行星最多的项目,已确认超六千颗系外行星,但尚未发现同时满足宜居带和地球大小的岩质行星。中国计划在未来五年发射系外地球巡天卫星,填补这一空白。庞之浩回顾了关键发现:1992年人类首次在脉冲星PSR1257+12周围发现三颗类地行星;1995年飞马座51b的发现开启了围绕类太阳恒星搜寻的新纪元;2011年开普勒-10b成为首颗被确认的系外岩质行星。

在标志性发现方面,2017年科学家确认某恒星系统存在7颗地球大小行星,其中数颗可能具备液态水条件;2014年发现的开普勒-186f则是首颗位于宜居带且大小与地球相当的行星。中国科研团队也贡献了重要成果:2025年,云南天文台团队运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内发现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其公转周期为207.5天,为类地行星探测提供了新方法。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