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团队在量子模拟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在量子体系中实现并探测到高阶非平衡拓扑相。这一成果由多支科研力量联合完成,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可编程超导量子处理器,首次在量子系统中验证了高阶非平衡拓扑相的存在,为量子计算技术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高阶拓扑相是当前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方向,其特征在于在更低维度的边界上出现局域态,突破了传统拓扑体-边对应关系的限制。此前,科学家已在经典超材料中实现类似现象,但在量子体系中复现该效应面临技术瓶颈。此次研究通过量子模拟手段,首次在量子比特阵列中构建出高阶非平衡拓扑哈密顿量,解决了该领域长期存在的关键难题。
研究团队采用6×6二维量子比特阵列,通过周期性驱动方案实现复杂拓扑态的操控。实验中,科研人员开发了动态调控技术,能够精确调整量子比特的频率与耦合强度,成功执行了多达50个Floquet周期的演化操作。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四种不同类型的非平衡二阶拓扑相得以实现,包括具有独特能谱特征和动力学行为的拓扑态。
在理论层面,研究团队设计了针对高阶拓扑相的静态与Floquet量子线路方案,构建了通用的动力学拓扑测量框架。实验验证表明,通过量子模拟获得的非平衡二阶拓扑物态准能谱信息与理论预测高度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靠性。这项工作不仅拓展了拓扑物态的研究边界,更为探索量子体系的非平衡特性提供了全新工具。
该成果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与应用前景。高阶非平衡拓扑相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拓扑量子本质的理解,其独特的拓扑保护特性为量子计算提供了新的可能路径。特别是基于非阿贝尔统计的拓扑量子比特方案,可能成为实现容错量子计算的关键技术之一。此次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量子模拟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技术方案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整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论文详细阐述了实验设计、技术实现及理论验证的全过程。这项研究通过量子处理器与理论创新的深度融合,展现了量子模拟在探索复杂物理现象方面的独特优势,为量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