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如今,一座有望改写算力格局的“巨型机房”正悄然筹备——北京市支持研发的首个算力星座即将发射首颗算力试验卫星“辰光一号”。目前,这颗承载着众多期待与希望的卫星已完成产品研制,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总装试验工作,预计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择机发射升空,而首座太空算力中心也有望在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
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算力瓶颈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商业航天实现商业闭环的重要一步。地面数据中心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限制,如占地面积大、供电需求高、散热困难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而太空数据中心则不存在这些烦恼,它为算力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空间。
为了实现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与应用这一核心目标,太空数据中心创新联合体应运而生。该联合体整合了国内商业航天领域的创新链和产业链资源,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多项前沿交叉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攻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创新联合体取得了显著成果,第一代试验星“辰光一号”顺利完成产品研制并进入总装试验阶段,其中多项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北京星空院院长张善从介绍,“辰光一号”的算力大致相当于一台地面服务器。虽然从算力规模上看并不突出,但这是迈向太空算力领域的重要一步。这颗卫星将承担起验证在轨能源生产、散热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重任,这些技术成果将为未来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辰光一号”就像是一块最基础的积木,是未来太空数据中心建设的标准组件,后续还将不断升级迭代。
张善从还描绘了未来太空数据中心的建设蓝图。计划在距地面700至800公里的晨昏轨道上,建设吉瓦级的算力中心,建设过程分为“天数天算”“地数天算”“天基主算”三个阶段。太空数据中心将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通过在轨交会对接的方式,搭建起平方公里级的大型航天器,具备在太空开展超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的能力。
按照建设规划,预计3年内,星座的太空算力将达到1000P(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量级;到2030年,太空算力有望提升至40万P,这一算力规模相当于目前我国所有地面数据中心的算力总和,届时首座太空数据中心将正式建成。建成后的太空数据中心将在6G、自动驾驶、气象预报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
当前,北京正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对算力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太空数据中心作为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是商业航天和人工智能领域战略交叉的重要方向。相关部门表示,将加大对太空数据中心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其布局建设,使其成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布局方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