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造车新势力中璀璨新星的极越汽车,如今却在销量榜上黯然失色,内部困境与外部压力交织,将其推向了生死存亡的边缘。从风光无限到困境重重,极越的遭遇不仅是个体的沉浮,更是整个行业激烈竞争下的一个缩影。
极越的危机首先凸显在资金链的紧绷上。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十月,百度财务团队在对极越进行尽职调查时,惊讶地发现其财务黑洞竟高达70亿元,这一惊人数字迫使百度最终决定放弃追加投资。这一决定如同雪上加霜,让极越的资金链瞬间变得岌岌可危,连员工的社保与薪资都难以按时发放。而内部管理层的贪腐传闻,以及过度追求营销效果的烧钱策略,更是让极越的处境雪上加霜,外界对其运营能力的质疑声四起。
极越的CEO夏一平在面对困境时,尽管亲自下场直播试驾,密集推出各类营销活动,试图挽回市场信心,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从定价过高的极越01,到性价比劣势明显的极越07,产品策略的屡屡失误,让极越在消费者心中难以树立起稳定的品牌形象。尽管在流量时代赚得了一些关注,但始终未能将流量转化为品牌的忠实用户。
销量数据如同一面照妖镜,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极越的困境。今年前11个月,极越的累计交付量不足1.5万辆,这一成绩甚至不及行业头部玩家一个月的销量。相比之下,理想、零跑、小鹏等企业凭借精准的产品定位和持续的创新,销量持续攀升,而极越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出现了倒退。
极越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造车新势力普遍面临的难题。随着传统燃油车市场的萎缩,新势力们纷纷抢占电动车市场,但市场的头部效应愈发显著。问界、深蓝等“含华量”较高的品牌凭借强大的竞争力,逐步确立了市场地位,而像极越这样的腰尾部企业,则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市场的容错率几乎为零,任何一次失误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崩塌。
极越的起点并不低,背靠百度、吉利和宁德时代三大巨头,技术、生产、资金一应俱全。然而,这种“巨头抱团”的模式也为其带来了隐患。过于依赖合作方导致决策链条过长,效率低下,同时吉利自身复杂的品牌矩阵也让极越难以获得核心资源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极越的管理混乱和定位摇摆成为了其致命的弱点。
面对困境,极越也在寻求自救之路。然而,大规模裁员、停薪留职等举措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内部信中所承诺的“继续寻找融资”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举,而非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哪吒汽车通过更换管理层、聚焦降本增效等措施,试图扭转局面,为极越提供了一丝借鉴的曙光。
极越的困境再次提醒了整个造车新势力行业,智能电动车市场的淘汰赛已经全面展开,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市场的容错率不断降低,价格战持续白热化,即便是头部车企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腰尾部玩家的处境更是岌岌可危。在这场决战中,车企不仅需要技术和资源,更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迅速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