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在近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舆论风波,其市场表现和公众形象仿佛坐上了过山车。
作为自带流量的品牌,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上市不足一年,即实现了超过13.5万辆的交付,远超其设定的10万辆KPI。这一成绩让小米汽车在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甚至有声音认为,小米未来有望挑战比亚迪的行业地位。然而,就在这样的光环之下,小米汽车却频频陷入安全事故的漩涡。
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小米汽车的安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从智驾系统BUG导致的泊车故障,到全国各地发生的驾驶事故,小米汽车的安全性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仅在2025年1月,小米汽车就连续三次因事故引发广泛关注:1月2日,吉林一辆小米SU7发生侧翻并起火,导致三人受伤;1月6日,宁波小米门店在试驾过程中,因开启运动+和boost模式与电动自行车发生碰撞;1月9日,江西一辆小米SU7发生事故后冲上人行横道,逆行并拖拽护栏。
这些事故中,虽然部分原因可归咎于SU7的零百加速性能过强,以及年轻车主的飙车行为,但在公众眼中,频发的事故无疑让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浮出水面。尤其是在高阶智驾电动车这一新兴领域,每一次事故都可能加剧大众对小米品牌安全性的担忧。
为了挽回形象,小米汽车展示了多项安全测试荣誉,包括中保研安全测试全项优+、中国汽研智能安全之星等。然而,这些荣誉在一次次事故面前逐渐失去了说服力。面对这一困境,雷军亲自上阵,发起“安全驾驶挑战”,呼吁车主参与,以证明小米汽车的安全性。
然而,事故频发的根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小米汽车的年轻用户群体及其相对激进的驾驶风格,以及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2024年10月,江苏南通发生的小米车主持刀伤人事件,就因年轻车主在微信群中约人飙车引发骂战,最终酿成悲剧。这一事件不仅让小米汽车陷入舆论危机,还引发了大量网络表情包和视频的创作,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
小米汽车被嘲讽的另一个原因是其性价比策略。2.78秒零百加速的SU7,虽然性能卓越,但价格却相对亲民,这让一些网友认为开小米汽车是“装”的表现。这种观念反映了国人潜意识中的面子思想,即东西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足够贵才能拿来显摆。
小米汽车的年轻用户群体既是其优势也是劣势。一方面,年轻用户为小米汽车带来了庞大的销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年轻用户的激烈驾驶行为也增加了事故发生的概率。相比之下,蔚来、理想等品牌的车主大多为家庭用户,驾驶风格更为稳重,事故报道率也相对较低。
小米汽车的粉丝群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米粉”对小米品牌有着高度的忠诚度和认同感,为小米汽车的口碑塑造贡献了力量;另一方面,部分“米粉”的盲目夸赞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可能对小米汽车造成“捧杀”。例如,当媒体或KOL对小米汽车提出批评时,部分“米粉”会盲目反驳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不利于小米汽车听取真实用户声音和改进产品。
小米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新人,其每一个举动都受到大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正如特斯拉一样,即使事故率并不算高,但因其保有量巨大和公众关注度高,每一次事故都可能被无限放大。
面对这些挑战,小米汽车需要不断提升安全性能和保障措施,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同时,小米汽车也需要学会与粉丝群体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被盲目夸赞所蒙蔽。只有这样,小米汽车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