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米集团上市一周年之际,其股价曾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暴跌,雷军在会议室里独自面对投资人的严厉质询,汗水浸湿了衬衫,股价跌至8.28港元每股,仅为发行价的一半。然而,五年后的今天,小米的股价已站在历史高位,2024年全年股价涨幅高达115%,与最低点相比,每股股价上涨了整整七倍。
3月18日晚,小米集团发布了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36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7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3%,这两项核心财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雷军自豪地宣称,这是小米史上最强的年报,标志着小米已成功“上岸”。
在智能手机业务方面,小米全球出货量达到1.69亿台,同比增长15.7%,在全球手机出货量三强中,小米是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同时,小米的智能汽车业务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年总收入达到328亿元人民币,总交付量达到13.68万台。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首次突破千亿规模,达到10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其中空调、冰箱、洗衣机的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
尽管小米的汽车业务在2024年仍处于亏损状态,但亏损幅度正在迅速收窄。全年卖出的136854台汽车中,每辆SU7亏损约4.53万元人民币。这一亏损主要与小米汽车的商业模式和重资产投入有关。然而,随着销量的提升和销售时间的延长,以及小米一贯坚持的性价比模式,汽车业务的亏损正在逐步减少。到2024年第四季度,小米汽车业务的亏损已经减少到7亿元人民币,毛利率从14.7%上升到20.4%,甚至稳定超越了特斯拉。
小米SU7 Ultra的正式发售进一步推动了汽车业务的增长。该车型在开售10分钟内大定突破6900台,2小时内突破1万台,3天内大定突破1.9万台,锁单超过1万台,提前完成了全年任务。因此,小米将2025年的交付目标从30万辆提升至35万辆。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订单需求,小米汽车超级工厂已实施双班生产模式,并计划在今年完工并投产二期工厂,年产能为15万辆。
在小米的基本盘业务中,手机和IoT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智能手机业务全年实现收入19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8%,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15.7%。根据Canalys数据,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达到13.8%,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并成为全球前三厂商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品牌。小米正在逐步缩小与苹果、三星的差距。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同样表现出色,全年收入达到10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其中,大家电业务尤为亮眼,空调、冰箱与洗衣机的出货量均创历史新高。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2025年将是小米大家电出海元年,小米将率先将空调、冰箱、洗衣机等产品推向海外市场,并计划将2025年的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同时,小米也提出了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空调领域做到数一数二的目标。
在手机业务方面,卢伟冰认为2025年将是智能手机品牌走向分化的一年。未来3到5年,中国手机市场将形成一个分化的格局,前三名将占据7成的市场份额。小米在中国市场的目标非常坚定,即每年提高一个点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小米内部为全球手机业务制定的目标是年出货量超过2亿台,并希望在2028年至2030年期间成为全球销量第一。事实上,小米在高端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从2020年的5.6%上涨至2024年的16.8%。
在渠道层面,截至2024年底,小米在中国大陆已经建成了1.5万家小米之家以及200家汽车销售门店。卢伟冰表示,小米计划在2025年新增5000家门店,使小米之家的总数达到2万家,并扩展400至500家500平方米以上的商超大店,用于销售汽车和3C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