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蔚来车主的群体以其独特的关注度和参与感著称。他们不仅关心车辆的性能与配置,更时刻牵挂着品牌的财务状况,频繁询问:“蔚来何时能盈利?”这一问题的背后,是对品牌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怀——一旦蔚来无法盈利,资金链的紧张可能让他们的爱车成为“未完成的作品”,售后服务及换电服务也将面临不确定的未来。
盈利,如同悬挂在蔚来头顶的利剑,时刻提醒着它必须前行。在上海车展上,蔚来创始人李斌面对镜头,信心满满地表示:“2025年将是蔚来的技术与产品大年。随着自研技术的量产应用、销量的提升以及管理上的降本增效,蔚来的经营状况将逐季改善,我们有信心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然而,这并非李斌首次为盈利设定时间表。从2023年起,他先后提出过多个盈利预期,从当年的第四季度,推迟到2024年,再到2026年,如今最新的目标是2025年第四季度。蔚来能否跨过这条红线,答案或许就隐藏在其接下来的每一步决策之中。
回望蔚来的造车历程,11年间累计亏损高达800亿,如何在后新势力时代找到盈利之路,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大挑战。李斌提出的盈利策略包括:技术量产上车、销量提振以提高毛利率、管理层面的降本增效。技术方面,蔚来计划通过“研发复用”策略,将自研技术应用于多款车型,类似于比亚迪的技术下放模式。软件层面,蔚来、乐道与萤火虫之间的智能座舱底层能力、交付与服务体系均实现共享。
销量提振方面,李斌寄望于乐道品牌能够承担起重任。然而,现实却不尽如人意。乐道L60自去年9月交付以来,截至今年3月,总销量仅为35542辆,平均月销量不足六千,与竞争对手理想L6的月销量两万辆相比,差距显著。乐道总裁艾铁成因销量不及预期而离职,更凸显了蔚来在销量提振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降本增效方面,蔚来虽未透露具体细节,但据媒体报道,其近期的一系列整改举措主要集中在加强ROI考核、降低成本以及精简销售与运营团队。与小鹏的“自上而下”管理改革不同,蔚来的调整更侧重于“自下而上”,从执行团队开始。
然而,蔚来面临的更大挑战在于其护城河的构建。换电与服务曾是蔚来的两大优势,但随着比亚迪兆瓦快充技术的量产以及各车企对用户情绪价值的重视,这两大优势逐渐淡化。蔚来试图通过NIO Phone等创新产品打造新的护城河,但现实证明,这些尝试并未形成有效的用户价值提升和商业回报。蔚来在研发投入上的高额支出并未转化为除换电与服务之外的新竞争力,这反映出其在战略上的“失焦”。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蔚来已没有太多试错的空间。2025年第四季度,对于蔚来而言,不仅是一个盈利目标,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节点。若无法兑现盈利承诺,蔚来将面临资本市场的信任危机和行业整合的风险。传统合资车企的全面觉醒和本土化策略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蔚来必须在这场淘汰赛中胜出,才能继续前行。
对于许多蔚来车主而言,这个品牌不仅仅是一辆车,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他们曾在这片星空下,被NOMI的温馨问候所打动,享受着驾驶带来的仪式感。然而,当面对展厅里冷清的乐道展台、触目惊心的亏损数字以及日益紧张的换电站预约情况时,那份曾经的感动似乎已难以支撑起日常的柴米油盐。蔚来能否在这场生死考验中胜出,不仅关乎其自身的命运,更牵动着无数车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