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工信部针对汽车行业中的辅助驾驶功能宣传进行了严格规范,要求各大汽车品牌调整相关传播内容。这一整改行动迅速在行业内引起了连锁反应,众多车企纷纷行动起来,对宣传材料进行了紧急修改。
在4月份举行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参展车企无一例外地遵循了新规定,在展示和宣传中统一使用了“辅助驾驶”这一标准术语。更有部分车企,为了确保合规,连夜更改了新车型的名称,以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词汇。
这一整改风潮并未平息,而是持续发酵。近日,小米公司也宣布在其官方网站上进行了功能名称的更改,将原先的“智驾”功能正式更名为“辅助驾驶”,以此响应政策要求。
政策出台后的20天里,我们对近20家汽车品牌的官网进行了逐一查看,发现大部分品牌已经完成了宣传材料的修改。特斯拉、小米、鸿蒙智行、理想、蔚来、极氪、岚图、吉利银河、东风日产、广丰铂智、长安深蓝、宝骏和智己等品牌,在辅助驾驶功能的介绍中均使用了符合规定的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鸿蒙智行虽然保留了“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名称,但在网页下方明确标注了该系统仅为辅助驾驶而设计,以此确保宣传的合规性。
然而,仍有部分品牌未能及时完成整改。比亚迪、小鹏、魏牌、广汽埃安和广汽昊铂等品牌,在官网宣传中仍然使用了“智驾”或“高阶智能驾驶”等词汇,这显然与政策要求不符。
在这些品牌中,魏牌的产品页面介绍虽然写有“智能驾驶系统”,但在图片的角落以小字标注了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局限性,提醒驾驶员必须始终注意观察当前交通状况,并在必要时接管车辆。这一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误导的可能性,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宣传用语不合规的问题。
更为棘手的是,一些在政策出台前已经上市的车型,其命名中直接包含了“智驾版”字样,如长安深蓝和极氪汽车的某些车型。这些车型的名称修改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应对。
比亚迪的情况则更为特殊,该品牌此前将“智驾”两个字直接印在了一批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开启拨片上。这一物理标识的修改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成为了比亚迪面临的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