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车展的本田展台上,一场关于传统合资品牌如何在智能电动时代保持竞争力的讨论悄然展开。尽管智能与电动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旋律,但本田这位在中国市场深耕三十余年的日系老将,却以独特的节奏稳步前行。
面对合资品牌普遍遭遇的“增长焦虑”,本田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加大了投入。从双合资新工厂的投产,到独立品牌“烨”的成型,再到多款纯电新车的推出,本田的一系列动作,似乎正在描绘一幅在中国市场“再出发”的宏伟蓝图。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的执行役常务五十岚雅行和执行副总经理宫原哲也,分享了本田在过去一年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五十岚雅行直言,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本田在中国市场的表现,那就是“过渡期”。由于本田过去在华燃油车占比较大,而传统市场正在持续收缩,电动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面临了不小的挑战。
然而,本田对此并非毫无准备。五十岚雅行透露,本田早已意识到需要加快转型,因此布局了双合资体系的新能源工厂,目前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的新能源工厂已全部投产。随着广汽本田P7与东风本田S7等新车型的上市,本田正加速穿越这段转型的阵痛期。
为了应对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本田开始主动寻求与中国本土优秀企业的合作。宫原哲也表示:“中国市场的节奏和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必须要在这里建立更快速的反应机制,把本田的制造品质与中国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持续赢得用户信赖。”
在智能化方面,本田与中国头部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达成了深度战略合作。双方意图在高速、城市NOA、自动泊车、记忆泊车等核心场景中实现L2+级别的辅助驾驶全覆盖,并实现规模化量产落地。这一合作标志着本田在智能化领域的重大突破,也体现了其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
同时,本田还在产品层面引入了DeepSeek大模型语音交互技术。DeepSeek作为AI大模型赛道的前沿创业公司,其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提升了本田整车的智能化体验。本田正围绕整车体验构建软硬件复合能力,力求在智能化竞赛中脱颖而出。
在电动化方面,本田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广汽本田P7与GT作为本田电动化战略中的关键车型,均基于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云驰架构”打造。这一架构具备高刚性、低重心、轻量化等多个跑车基因,并通过一系列高性能硬件实现了操控维度的突围。
P7四驱版凭借其出色的性能表现,已基本达到当前主流合资品牌在中高端纯电市场的第一梯队水平。而GT则更像是本田在电动时代的性能图腾,它结合了AI沉浸式运动座舱和F1技术象征,展现了本田在电动化时代的创新精神和操控本色。
在电池技术方面,本田与宁德时代的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双方共同推进磷酸铁锂电池与CTB(Cell to Body)电池一体化的深度合作,打破了日企在电池领域谨慎采购的缓慢节奏。这一合作方式不仅提升了本田电池技术的本土化水平,也为其探索电池标准化架构提供了关键路径。
本田的这一轮电动化动作已经不再执着于“全球同步”,而是以中国市场为试验田,从用户偏好、架构设计到功能定义,形成本地主导的闭环。这种模式或许正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突围的技术路径。
在当今中国车市,“合资”这个词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身份象征。传统合资车企如果还沿用过去那套由外而内的输出逻辑,注定会被边缘化。本田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下定了决心来改变。从建立独立研发中心,到引入中方技术公司,再到实现产品力的本地化再造,本田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合资不止是合资”的中国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