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后,汽车行业迎来了一场宣传策略的微妙转变,车企们纷纷调整姿态,变得更为谨慎和内敛,安全成为了新的宣传关键词。智能驾驶,这一曾经被大肆宣扬的技术亮点,如今被重新定义为“辅助驾驶”,车企们在宣传上踩下了急刹车。
这一变化背后,既有政策层面的引导,也有市场反馈的推动。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设立了明确的界限,防止过度承诺引发的误解。同时,一系列智能驾驶事故频发,也让消费者开始重新审视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车企们不得不调整宣传策略,以避免误导消费者。
在线上,车企们迅速行动,将产品介绍页面中的“智能驾驶”字样纷纷替换为“辅助驾驶”。小米、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迅速响应,统一了宣传口径。小米SU7的用户甚至发现,原本的智驾按键在新系统版本中已经被更名为“辅助驾驶按键”。这一变化,无疑是对市场反馈的直接回应。
然而,并非所有车企都步调一致。鸿蒙智行和小鹏汽车的官网上,仍然保留着“AI”和“智能驾驶”的字眼,但在描述上更为谨慎,没有过度渲染无人化、自动化的场景。这种微妙的平衡,既体现了车企对技术进步的自信,也反映了对市场反馈的尊重。
线下门店的情况同样反映了这一变化。在广州天河区的美林天地·LIVE,造车新势力的门店里,销售人员不再将智能驾驶作为主打卖点。他们更多地介绍车辆的舒适性、内部空间、设计以及智能座舱等功能。即使提到智能驾驶,也会强调其辅助性质,并提醒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监督。
小米汽车的销售人员在介绍SU7 Max时,虽然强调了其端到端辅助驾驶的能力,但也多次提醒消费者注意监管和观察。极氪的销售人员则更加直接地指出,车顶上的激光雷达主要是为主动安全服务,智能辅助驾驶目前并不成熟。这种坦诚的态度,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消费者对于这一变化似乎并不惊讶。一位正在看车的消费者阿成表示,他看过很多智能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新闻,对这项技术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智能辅助驾驶是新能源汽车的加分项,但并不会因此决定购买哪款车。更多消费者关注的是车辆的用料、动力以及纯电和混动的选择建议。
这场由政策引导和市场反馈共同推动的宣传策略转变,无疑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智能辅助驾驶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其发展和应用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车企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宣传,避免过度承诺引发的误解和信任危机。同时,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看待这项技术,不盲目追求所谓的“高阶智能驾驶”,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