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期间,新能源汽车车主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欣慰的变化: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充电难题似乎得到了有效缓解。与以往节假日充电排长队的景象不同,此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长三角地区的多个高速服务区时,并未遭遇显著的充电等待情况。
这一变化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的迅速扩张与补能方式的多样化。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的数据显示,从5月1日至5月4日,平台充电总量突破1.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超过21%。其中,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到了3068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8%,创下历史新高。
以沪陕高速江都服务区为例,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服务区配备了12个快速充电桩,可同时为20辆车提供充电服务。尽管充电车位一度饱和,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仅等待了约10分钟便顺利开始充电。与两年前节假日需要排队半小时以上的情况相比,如今的充电体验有了显著改善。
江都服务区的工作人员表示,服务区之前只有6个充电桩,现在可以同时为更多车辆服务,大大缩短了等待时间。如果车主着急充电,还可以选择前往对面服务区,那里有空位可以直接充电,非常方便。
在G60沪昆高速嘉兴服务区,记者发现该服务区引入了多家充电桩运营商,共有30多个充电桩、80把充电枪,同时还配置了移动充电机器人,可以提供“送电上门”服务。这些创新举措大大提升了充电效率,减少了车主的等待时间。
为了应对节假日充电高峰,各地还采取了多种灵活措施。例如,在沪昆高速公路沿线服务区,上海、浙江两地电力部门设置了移动充电车和充电机器人,可以动态调配,跨区开展应急充电服务。在江苏苏州的阳澄湖服务区,创新推出差异化充电引导服务,对选择仅充至七成电量的新能源车主给予优惠,引导大家“快充快走”。
国网智慧车联网技术有限公司还通过“e充电”App向新能源汽车车主发放充电优惠券,引导车主到高速出入口附近的城市充电站充电,以减少高速服务区的充电压力。同时,多地还应用了智慧调度技术,如沈海高速莱西服务区的“智慧监控”系统,每15分钟巡查一次充电桩,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
在安徽,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覆盖应用了视频客服系统。车主在充电过程中遇到问题,只需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即可视频连线工作人员获取技术指导和建议。这些创新举措共同保障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绿色出行。
换电模式也成为缓解高速充电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蔚来为例,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其换电网络在多条高速公路上繁忙运作,每天换电单数高达数千单。蔚来已建设运营了数百座高速换电站,受到车主的广泛欢迎。
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的完善、补能方式的多样化、相关部门的灵活调度以及技术创新的应用,共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的缓解。这不仅提升了车主的充电体验,也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