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的电视屏幕上,冯巩与牛振华在《综艺大观》中的小品《面的与皇冠》成为了时代的一个缩影。剧中,冯巩饰演的面的司机与牛振华所扮演的皇冠车司机,为了争夺白领丽人倪萍的乘客身份,展开了一场生动的“行业鄙视链”展示。这场由冯小刚导演的小品,不仅令人捧腹,更深刻揭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的独特社会风貌。
在那个年代,面的司机象征着底层创业者的生存智慧,而皇冠车司机,身着白衬衫、手握方向盘,则代表了稀缺资源的掌控者。尽管数据显示,直至1999年,全国出租车数量也不过11.8万辆,但出租车司机在当时已是高收入群体,尤其受到外宾和先富阶层的青睐,广东人戏称其为“的士大佬”。
然而,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是那些发放出租车运营牌照的公司。一张牌照,无异于一座移动的财富城堡。但时过境迁,从云端百万天价跌至如今的二十万区间,合肥出租车牌照价格的暴跌,只是行业巨变的一个缩影。
据区域经济学者分析,的士大佬的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几乎停滞不前,而全国网约车司机的证件持有量却激增了十倍。在东莞,每辆出租车身后都紧跟着33辆持证网约车;在重庆,21万名网约车司机在系统内等待派单。出租车公司曾经引以为傲的牌照霸权,在市场规律的冲击下,正逐渐瓦解。
曾经,出租车公司的听证会总是围绕着涨价方案展开,而今,它们却开始研究分时段降价策略。以合肥市为例,2024年11月28日召开的巡游出租汽车运价优化方案听证会,提出了包括降低起步价和车公里租价、分时段调整运价以及维持现行运价不变在内的三个方案。然而,听证会过去百余天,结果仍未公布。
事实上,无论听证会是否召开,出租车行业的变革已势不可挡。多地出租车公司直接或间接降价,昆明、郑州的出租车司机因订单减少,甚至主动降低起步价,半价揽客。广州则实行浮动定价,平峰时段下浮10%,高峰时段上浮10%,多数出租车公司选择参与浮动,收益因此增长了两成以上。
苏州推出的出租车改革更为彻底,包括牌照无偿使用、服务信誉竞标、巡网融合等12项措施。全国至少45座大中城市实行了“巡网融合”,部分出租车可以在网上接单,实行“一车二价”。一些出租车公司还开发了约车软件,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出租车司机和企业放下高傲的姿态,并非出于良心发现,而是面对众多合法与非法网约车所带来的生存压力。从1990年至2024年,全国总人口增长不过1.2倍,而出租车(包括网约车)的数量却翻了40倍。供需天平的倾斜,触发了价格机制的自我修正。
这正如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所预言的那样:当供给曲线的右移速度远超需求曲线时,价格必然沿着曲线向均衡点滑落。网约车不仅在价格上给予出租车压力,更在用户体验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拼车、顺风车、专车、一口价等多样化服务,以及算法优化、行程可视化、服务评分等技术创新,构建了全新的价值网络。
出租车行业的价格松动,只是市场竞争重塑行业生态的一个缩影。物业管理领域同样上演着相似的剧情。随着物业企业数量的激增,从2017年的11.8万家到2024年的37.5万家,物业公司也不得不面对业主用脚投票的市场法则。
将出租车降价归咎于网约车冲击的观点,实际上是对市场规律的误解。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不仅提出了供求均衡原理,还强调了规模经济在降低成本和价格中的作用。然而,出租车公司却通过控制运营牌照数量来维持高价,阻碍了市场的正常竞争。
如今,面对地铁网络的延伸、共享电单车的普及以及众多替代性出行方式的涌现,出租车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的士大佬和出租车公司需要学会放下傲慢,以“我为您服务”的诚意,迎接网约车洪流中的挑战。
同样,那些仍然紧握定价权的国有垄断行业,如水电气油等,或许还在暗自庆幸。但总有一天,当新能源车让加油站门可罗雀,分布式光伏让电网失去议价权时,它们也将不得不补上这迟到的市场经济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