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德系三大车企在中国市场遇冷,本土化战略能否力挽狂澜?

   时间:2025-05-11 21:53:5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德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巨头——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以及梅赛德斯-奔驰集团,相继公布了它们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业绩报告。令人关注的是,这三家车企的利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它们都将业绩下滑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市场的表现不佳。

面对中国市场销量下滑的困境,这些德系车企纷纷提出了本土化战略,试图扭转颓势。然而,这一战略的实际效果尚待市场进一步检验。

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分析指出,德系车企目前正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其产品仍以燃油车为主,这导致它们在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力不足。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本土品牌如蔚来、腾势等强势崛起,不断挤压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以大众汽车为例,其ID系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远低于预期,增长速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从具体数据来看,大众汽车在今年一季度全球交付量达到213.36万辆,同比增长1.4%。然而,在中国市场,其交付量却同比下降了7.1%,其中高端品牌奥迪也未能幸免,交付量同比减少了7%。受此影响,尽管大众汽车的营收同比增长2.8%,但营业利润却同比骤降了36.9%。

宝马集团和梅赛德斯-奔驰同样在中国市场遭遇了销量下滑。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同比下降了17.2%,而梅赛德斯-奔驰则下降了10%。从财务数据来看,这两家车企在中国市场的低迷表现也直接拖累了其整体盈利。

中国欧洲经济技术合作协会智能网联汽车分会秘书长林示认为,德系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暴露了欧洲传统汽车巨头在新能源转型中面临的挑战。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本土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和电动化技术突破,正在快速蚕食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

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挑战,德系车企纷纷推出了本土化战略。大众汽车通过与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本土企业合作,打造全新整车平台和电子电气架构,并计划将量产车型面向中国消费者销售。大众汽车还与多家本土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加速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梅赛德斯-奔驰则提出了从“在中国,为中国”向“在中国,为全球”的转变,加大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投入。数据显示,近20年来,梅赛德斯-奔驰在华投资超过1000亿元,北京奔驰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达到90%。未来五年,梅赛德斯-奔驰将推出10款以上中国专属电动车型。

宝马集团同样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并将中国市场视为其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先锋市场。宝马集团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在中国市场推出多款新车,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然而,面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德系车企的本土化战略能否奏效仍是一个未知数。张翔指出,在电动智能化的产业变革中,德系车企既需要应对中国本土车企的竞争压力,又需要面对自身技术路线转型和供应链重构的挑战。市场策略调整速度和本土化创新深度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林示认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价格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消费者购车决策对价格敏感度显著提升。本土品牌凭借智能化配置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压缩了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德系车企需要加速产品“焕新”节奏,并通过有效的市场策略来稳固价格体系。

德系车企还需要关注中国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加强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只有这样,德系车企才能在中国市场实现真正的“逆袭”。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