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隐藏式门把手安全新规出台,车圈创新能否回归理性?

   时间:2025-05-12 16:57:52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隐藏式门把手,这一曾被视为超跑炫技设计的元素,如今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标配。从特斯拉Model 3的电动弹出式把手,到蔚来ET7的感应式设计,再到比亚迪海豹的流线型内嵌结构,车企们纷纷在这一细节上追求科技感,仿佛没有隐藏式门把手,就无法彰显“智能电动”的身份。然而,这一设计背后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逐渐浮出水面。

隐藏式门把手在碰撞后全车断电的情况下,可能会沦为“钢铁牢笼”,让乘客难以逃生。在极寒天气下,它们还可能冻结成冰雕,无法正常使用。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自燃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可能成为逃生的阻碍。这些安全隐患,终于引发了监管层面的重视。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新规,对隐藏式门把手的设计提出了严格要求。新规要求新车型隐藏式门把手必须配备机械解锁机构或断电保护装置,以确保在电力系统失效时仍可通过物理方式开启车门。同时,为了防止误作用,新规还规定了车门把手在翻滚、坠落等意外情况下的防误触发设计,以降低乘员跌落风险。

新规还对车内隐藏式门把手、应急拉手的安全标识进行了标准化要求,强制使用荧光涂层和夜间反光材料,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乘客能够迅速找到并操作。同时,车门把手的结构强度也得到了升级,需要承受特定的拉力和扭矩测试,以防止事故后门锁机构失效。

尽管隐藏式门把手在互联网上的风评并不佳,网友们纷纷吐槽其操作复杂、故障率高、极端场景下的不可靠性等问题,但车企们似乎对这一设计仍然情有独钟。这背后,既有美学设计内卷的原因,也有续航焦虑的推动。隐藏式门把手被宣传为能够减少风阻,进而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虽然这种提升效果在实际驾驶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新能源汽车续航焦虑的背景下,仍被车企视为竞争优势。

然而,这些设计追求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近年来,因隐藏式门把手失效而导致的悲剧屡见不鲜。在碰撞测试中,隐藏式门把手在全车断电的极端场景下失效的概率远高于传统把手。当自燃风险更高的新能源汽车遇上断电即锁死的设计时,逃生窗口更是被急剧压缩。因此,新规的出台无疑是对这一安全隐患的有力回应。

新规的实施,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它不仅是一套技术标准,更是一种价值宣言,提醒车企们在设计汽车时,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而不是盲目追求科技感和续航里程。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更好的驾驶体验和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