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的高端车型SU7 Ultra因宣传问题引发了车主们的不满,一场围绕“无损退订”的维权行动悄然拉开序幕。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则致歉声明。在这份声明中,小米承认了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宣传上的不清晰,指出车主们花费4.2万元选装的所谓“碳纤维前舱盖”,其实仅风道部分为碳纤维材质,主体结构为铝合金。这一“文字游戏”迅速激起了车主们的愤怒,维权群体迅速壮大,超过300名准车主集结,要求“无损退订”。
小米汽车在4月30日推送的1.7.0版本更新中,为SU7 Ultra增加了一个名为“排位模式圈速考核”的新功能。该功能通过锁定车辆半数马力,要求用户通过“刷赛道成绩”来解锁性能。这一做法让车主们感到不满,他们认为这侵犯了选择权,降低了产品价值。毕竟,1500匹的超强马力一直是SU7 Ultra的重要卖点之一。面对车主们的强烈反应,小米汽车方面回应称,已暂停此次推送,并承诺在下个版本更新中解决已升级用户的问题,新版本的开发和测试预计需要4-8周。
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个人微博上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这是雷军自SU7事件后的首次公开表态,反映了小米汽车当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从舆论反应来看,截至5月11日,关于小米车主退车事件的相关信息已达到10.56万条。其中,公众号平台传播数量最多,占比34.06%;微博平台次之,占比31.84%;视频平台第三,占比30.24%。舆论关注的焦点包括“跨界造车的信任危机”、“智能汽车宣传边界”、“碳纤维工艺可行性”以及“虚假宣传认定标准”等,雷军造车的初心也受到了批评和质疑。
小米和雷军是如何陷入这场舆论风暴的呢?在过去一个多月里,不断升级的话题讨论和舆情轰炸,让网友对小米的负面印象不断加深,舆论场充斥着气愤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无论是小米还是雷军,都应该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然而,小米的公关反应虽然迅速,但缺乏诚意,将问题简单归咎于“信息表达不清晰”,试图规避法律风险,结果反而招致了用户更多的反感。
小米的营销话术与实际体验存在较大落差,用户拒绝为情怀买单。前期宣传与到手实物的强烈反差,让用户感到被背叛和无力。当4.2万元的碳纤维挖孔机盖无法吹起纸巾,1548匹最大马力被限制到900匹,还需要达成特定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时,用户的愤怒情绪可想而知。这种情绪最终转化为对小米和雷军个人信誉的声讨。
雷军在个人账号上打出“感情牌”,试图通过暗示情绪低落来博取粉丝和部分路人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米集团的舆论压力,但只谈感情、不谈问题的做法终归是治标不治本,更容易引发“卖惨博同情”的舆论反噬。
小米的舆论困境并非个例,它折射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这些曾在网上呼风唤雨的“大咖”们,在涉足汽车制造领域时,往往自带巨大流量。这种流量虽然可以转化为销量,但也暗藏着危机。以小米为例,它将企业品牌与雷军个人IP强行绑定,虽然可以通过雷军的影响力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小米还是雷军,都会瞬间被这股庞大的流量所反噬。
然而,互联网企业的介入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小米汽车致歉信的评论区,有网友留言称:“至少他们敢暂停推送、接受改配,这在传统车企时代难以想象。”确实,互联网企业的进场带来了与用户沟通交流的全新思维,这些新变化正在悄然改写行业规则。
但雷军和小米忽视了汽车制造是一个高度精细的系统化工程,任何细微的改动或升级都需要经过反复的理论验证和安全测试。再者,互联网企业应放下“行业颠覆者”和“科技创新者”的架子,将主要精力放在改善用户体验、保障驾驶安全上来。毕竟,再多的科技加持和数字堆叠,都无法达到生命的高度,安全才是汽车最大的“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