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汽车产业步入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崭新纪元,各大车企纷纷加速转型,力图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抢占先机。然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日产汽车却似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锋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近年来,日产汽车的销量持续下滑,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财务状况更是每况愈下。近日,日产公布了其2024财年的财务数据,结果令人咋舌。数据显示,日产在该财年的净销售额为12.6万亿日元,同比微降0.4%;而营业利润更是大幅下滑88%,仅为698亿日元,营业利润率仅为0.6%。更为严重的是,日产全年净亏损高达6709亿日元,与上一财年4266亿日元的净利润形成鲜明对比。
销量数据同样不容乐观。2024财年,日产全球销量为334.6万辆,同比下降2.8%。在中国市场,日产的销量更是同比下降了12.2%,从2021年的113万辆降至如今的69万辆,几乎遭遇了“腰斩”。尽管在北美市场,日产的销量有所增长,但这并未能掩盖其在全球其他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和日本本土市场的颓势。
日产还面临着来自国际贸易环境的巨大压力。特朗普时期实施的关税政策,预计将在未来一年内给日产造成约4500亿日元(约合31亿美元)的损失。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日产正在考虑调整其生产策略,如将Sentra车型的生产从墨西哥转移至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工厂,以规避25%的进口关税。然而,这一举措并非易事,将给日产带来更高的劳动力成本,并对其盈利能力构成压力。
在财务和销量双重压力下,日产汽车不得不开始“自我调节”,试图从内部“开源节流”。裁员和关厂成为了日产重组业务的重要手段。去年11月,日产曾宣布将裁员9000人;而近日,又有消息称日产将在原有计划的基础上再裁减11000个工作岗位,裁员总数将接近20000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5%。同时,日产还在考虑关闭部分工厂,以削减产能和降低成本。
面对困境,日产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启动了名为Re:Nissan的复兴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降本增效来重振日产,计划到2027财年,将全球生产工厂数量从17个减少至10个,产能降至250万辆,并在此期间裁员2万人。同时,日产还在考虑减少供应商数量,专注于更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并考虑将中国供应商纳入日产在全球的制造生态系统。
然而,日产的复兴之路并非坦途。一方面,日产需要应对来自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另一方面,日产还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此背景下,日产与丰田、本田等日本汽车巨头的合作可能性备受关注。尽管此前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谈判已经破裂,但丰田提出的支援计划却为日产带来了新的希望。
丰田、本田和日产三大日本汽车集团在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时,都面临着各自的挑战和机遇。尽管它们的财报和销量数据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三者合作的意愿或许会比以往更加强烈。对于日产而言,与丰田或本田等强大伙伴的合作,无疑将为其复兴之路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无论选择何种道路,日产都必须迅速采取行动,不能再等待。伊万·埃斯皮诺萨表示:“公司的现金状况良好,但我们必须迅速采取行动。目前,我们需要自救,不能去依赖任何人。”在日产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自救已成为其唯一的出路。而在这场自救的战斗中,日产能否重现昔日的辉煌,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