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简称油混车)曾一度成为市场上的宠儿,销量持续增长。其受欢迎的原因在于油混车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使用体验,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长途驾驶,都能轻松应对。油混车无需外接充电,车辆系统能自动完成动力切换,用户只需专注于驾驶,无需为电量问题操心。特别是在城市交通拥堵的情况下,油混车的“电驱起步”和“能量回收”功能能有效降低油耗,避免了传统燃油车的高油耗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油混车的优势逐渐减弱。一方面,充电设施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充电难的问题。从2018年的不足80万个充电桩,到2024年突破1281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也达到了346万个,充电设施几乎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使得插混车能够随时随地充电,不再受电力不足的困扰。对于那些有条件充电的用户来说,油混车的“无法充电”特性反而成了劣势。相比之下,插混车通过充电驱动,能在城市中实现零油耗,更符合当前的环保和节能需求。
另一方面,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油混车在稳定性和油耗方面依然表现出色,但在智能化配置、车载技术和豪华感方面,与插混车的差距日益明显。如今,许多插混车品牌已经搭载了高阶自动驾驶、座椅通风、激光雷达等高科技配置,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智能的用车体验。相比之下,油混车在这些方面的进展较为缓慢,仍然停留在老旧的车机系统和动力总成上,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
插混车虽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并非没有挑战。插混车的优势在于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实现零油耗,尤其是在短途通勤时,通过充电驱动的方式显著降低油费开销。然而,这要求消费者必须有便捷的充电条件。如果居住或工作环境附近没有充电桩,插混车的优势将大打折扣。插混车的充电速度较慢,某些低配车型甚至没有直流快充接口,影响了充电效率。对于无法稳定充电或不愿充电的消费者来说,插混车的使用体验可能并不理想。
插混车的技术壁垒和品牌差异也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更加谨慎。例如,比亚迪的DM-i和长城的DHT技术平台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功,消费者普遍反映这两款车型在节油、动力和智能配置方面表现出色。然而,一些合资品牌如本田、日产等推出的插混车,在技术和体验上并未给消费者带来显著提升。这些“跟风式”插混车在动力系统、内饰设计、车机系统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插混技术的期望。
保值率问题也是消费者在考虑购买插混车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尽管插混车具有较低的油耗和先进的技术,但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普遍较低。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插混车时并未考虑到未来的二手市场表现。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插混车在二手市场上的认知度较低,许多潜在买家对其价值和维修成本缺乏了解,导致插混车在出售时往往面临较大的价格下跌。新能源车的维修和保养更加依赖于厂家,消费者在保养方面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较差。
总的来说,油混车逐渐失去市场份额与其技术滞后和充电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而插混车的兴起虽然带来了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充电环境和保值率方面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在选择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做出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