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Builder.ai正式对外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科技界。就在去年,该公司还成功完成了2.5亿美元的D轮融资,一度逼近独角兽企业行列,风光无限。
破产申请提交前数周,Builder.ai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内部重组,员工人数从770人锐减至220人,这一举动预示着这家曾经备受瞩目的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提供商正面临严峻困境。
Builder.ai的故事始于2016年,当时它以Engineer.ai的名字成立,怀揣着一个宏伟的目标:让应用开发变得像点外卖一样简单。其基于人工智能的平台宣称,无需编写代码,只需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即可构建移动应用和网站。
在卡塔尔投资局、软银DeepCore和新加坡Jungle Ventures等知名资本的加持下,Builder.ai的估值在2023年达到了10亿美元。同年,它与微软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将其人类辅助AI系统“Natasha”集成到Microsoft Teams和Azure OpenAI服务中。
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隐患早已悄然浮现。早在2019年,就有指控称Builder.ai夸大其AI能力。据《华尔街日报》调查报道,该公司(当时名为Engineer.ai)在开发应用时严重依赖印度的工程师,而非真正的AI。报道援引举报者的话称,公司误导了客户和投资者,关于其开发过程中自动化的程度。
Builder.ai的创始人萨钦·德夫·杜加尔对这些指控予以否认,称该报道是由一名心怀不满的前员工“策划”的。但随后,《The Ken》和《金融时报》也相继曝光了类似的问题,引发了对公司财务诚信和杜加尔在印度法律纠纷的担忧。
到了2024年3月,内部审计发现Builder.ai的营收被夸大了20%至25%。杜加尔因此辞去CEO职务,由前亚马逊和Flipkart高管拉蒂亚接任,同时他还担任Jungle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
财务披露的数据令人堪忧。2024年10月,公司负债5000万美元。到了2025年3月,即便获得了7500万美元的资本注入,其每日亏损仍超过50万美元,年收入仅能覆盖不到9%的支出。
Builder.ai目前欠微软3000万美元,欠亚马逊8500万美元,这些科技巨头成为了其破产的最大受害者之一。
Builder.ai的陨落,再次引发了人们对AI初创企业的质疑,这些企业的承诺往往超越了其技术现实。随着投资者对AI的热情不断推高估值,该公司的崩溃为创始人、投资者和客户都敲响了警钟。
“这不仅仅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失败,”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它反映了人们对AI的过度期望,以及炒作如何迅速转变为深刻的教训。”
Builder.ai的破产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AI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商业化和透明度的双重压力。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投资者和消费者被不断提醒,即使是最有前景的AI工具,也需要人类的判断和可行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