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年检,作为确保车辆安全上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一环,一直以来都备受公众关注。然而,近期曝光的机动车检测站作弊行为,却让人对这一制度的公信力产生了质疑。
在沈阳市,生态环保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了一家检测机构提交的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数据异常。具体来说,从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这家检测站出现了13000条编码完全一致的记录。要知道,OBD编码通常只有同一型号、同一批次的车辆才会显示一致,如此大量的相同编码显然不合常理。环保部门迅速介入,联合公安部门展开调查。
调查过程中,执法人员在这家检测站发现了一台正在工作的OBD作弊器。这台设备可以代替车辆电脑,生成虚假数据并上传至检测系统,从而掩盖车辆的真实排放情况。检测站相关负责人承认,这台作弊器是他们在网上购买的。这一发现,揭开了机动车检测领域作弊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OBD作弊器因为体积小、成本低、用法简单,被一些不法检测机构利用,形成了研发、销售、使用的灰色产业链。这些作弊器通常以模拟器、仿真器的名义在网络上销售,为检测机构提供了作弊的便利。
类似的情况并不止发生在沈阳。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环保部门也发现了一家检测站老旧车辆的检测通过率异常偏高。经过联合调查组的深入调查,发现这家检测站存在人为中断检测、修改检测参数等作弊行为。他们利用特殊技术手段,在后台违法设置、修正参数,生成虚假数据和报告,让排放不达标的车辆顺利通过检测。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检测机构不仅用不法手段让“问题”车辆蒙混过关,甚至还让没有问题的车辆无法通过检测。在河南郑州市的一家机动车检测站,工作人员暗示记者的车辆存在多处故障,并鼓动记者找黄牛帮忙验车。然而,当记者更换另一家规模较大的检测站后,却得到了全部合格的检测结果。这种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无疑让车主对检测机构的公信力产生了极大的怀疑。
针对机动车检测领域的作弊乱象,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自2024年9月起,已有580家机动车检测机构被取消检测资质资格,110家性质恶劣的检测机构被追究刑事责任。这一行动有力打击了机动车检测领域的违法行为,维护了检测市场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