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针对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发布了新的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这一举措紧随其对辅助驾驶传播规定和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规范之后。新规定详细阐述了针对M1类(不超过9座载客车辆)和N1类(总质量不超过3500kg载货车辆)轻型汽车的AEB系统强制装配标准,覆盖了市场上常见的4至7座家用车及微面等车型,并将于2028年1月1日正式生效。
根据新标准,车辆不仅需要装备AEB系统,还需具备识别多种目标的能力,包括其他车辆、行人、自行车以及踏板式两轮摩托车等。系统还需在复杂环境如雨雪天气和夜间保持高效稳定的工作状态。这一规定引发了业界对AEB技术路线的广泛讨论。
业内专家指出,视觉系统在提供丰富信息和语义理解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空间位置感知的准确性上存在局限。因此,结合激光雷达使用可以显著提升AEB的性能。这一观点似乎直指近期调整配置、减少激光雷达使用的小鹏汽车。当晚,小鹏自动驾驶总监即就此话题发声,宣布小鹏MONA M03 MAX将推出包括130km/h刹停能力在内的全套AEB量产功能。
次日,蔚来智能驾驶负责人也加入讨论,不仅进行科普,还为蔚来的AEB系统做了宣传。他提出,AEB技术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提升工作速度上限,其次是扩展识别方向,最后是通过采用大模型增强系统能力。蔚来和华为等国内企业已在这一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部分场景下甚至能实现150km/h速度下的刹停。
尽管AEB技术不断进步,但误触发率仍是一个关键问题。高误触发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提高AEB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事故率,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为了增强AEB性能,车企采用了不同的硬件配置策略。
视觉AEB系统主要依赖摄像头和算法,特斯拉是这一路线的典型代表,其车辆甚至取消了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雷达。摄像头通过连续捕捉画面,利用目标物位移计算距离,这极大考验了算法能力。而激光雷达则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来构建环境模型,不受光线影响,且能提供精确的点云信息,因此,在障碍物识别和距离感知上具有显著优势。
尽管激光雷达优势明显,但其高昂的成本仍是车企犹豫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在“安全至上”的理念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在全系车型中标配激光雷达,以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近期发布的新车型均采取了这一策略,反映了车企在安全性能上的投入决心。
作为消费者,在面对车企的各种宣传时,应更加关注车辆实际的安全性能表现。对于视觉路线和激光雷达路线的车型,其AEB系统在高速下的刹停能力究竟如何,我们将通过近期的《超级开箱》视频为大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