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年检,本是确保车辆安全、减少污染排放的重要环节,然而,一些不法机动车排放检验第三方机构,即车检站,却将这一制度视为牟利的工具,通过作弊手段让不合格车辆蒙混过关,同时故意刁难合格车辆,推销所谓的“包过”服务。这一现象不仅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更对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2024年下半年,沈阳市生态环保部门在例行数据监测中,发现一家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异常。具体来说,这家机构提交的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编码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出现了13000条完全一致的记录。OBD系统本是用于监控车辆尾气排放是否超标的关键设备,而编码的高度一致显然不合常理,环保部门初步判断该检测站使用了作弊设备。
随后,环保和公安部门联合展开调查,在这家检测站发现了正在工作的OBD作弊器。作弊器通过替代车辆电脑,生成虚假检测数据并上传,从而帮助不合格车辆通过年检。该检测站负责人承认,这台作弊器是从网上购买的。这一发现揭开了机动车检测作弊的冰山一角。
作弊器的体积小、成本低、用法简单,使得它成为一些检测机构非法牟利的得力助手。这些作弊设备通常以模拟器、仿真器的名义在网络上销售,形成了研发、销售、使用的灰色产业链。记者在网络上搜索“汽车模拟器”等关键词,就能找到大量与执法部门查获的作弊器类似的产品。
机动车检测机构数量的激增和竞争的加剧,也加剧了作弊现象的发生。为了抢占市场,一些检测机构不惜铤而走险,用各种手段帮助不合格车辆通过年检。安徽省马鞍山市的一家检测站就是典型例子。该站老旧车辆的检测通过率异常偏高,引起了环保部门的注意。经过联合调查组的深入调查,发现该站利用技术手段在后台修改检测参数,出具虚假检验报告,让排放不达标的车辆顺利过检。
更为恶劣的是,一些检测机构不仅对不合格车辆网开一面,还对合格车辆故意刁难,以此推销“检测包过”服务。在河南郑州市的一家机动车检测站,记者就遭遇了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先是声称记者的车辆存在多处故障,暗示修理麻烦,随后又鼓动记者找黄牛帮忙验车。然而,当记者更换另一家规模较大的检测站后,同一辆车的同样项目却得到了全部合格的检测结果。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多个部门编制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完善机动车OBD系统功能,指导机动车生产企业加强OBD防刷写和防篡改能力,以及污染控制装置破坏或拆除的报警提示功能。这些举措旨在从根本上杜绝检测作弊行为,规范机动车检测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利益。机动车排放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只有加强监管、严惩作弊行为,才能确保每一辆上路的车辆都符合环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