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动车年检作为确保车辆安全与环保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车主们的关注。年检不仅是对车辆安全性能的全面体检,更是减少尾气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手段。然而,一些机动车排放检验第三方机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车检站,却在利益驱使下,走上了违法违规的道路。
2024年下半年,沈阳市生态环保部门在对机动车检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时,发现了一家检测机构的异常数据。这家机构的OBD(车载自动诊断系统)编码出现了大量重复,从2023年5月至2024年10月,竟有13000条编码完全一致。OBD系统本应从发动机运行状况监控尾气排放,一旦超标立即发出警示。但在年检中,它首先被用来读取数据,通过后才能进行尾气采样检测。如此大量的重复编码,显然指向了检测站使用了作弊设备。
环保和公安部门迅速介入调查,在这家检测站找到了正在工作的OBD作弊器。作弊器通过替代车辆电脑,接入检测数据接口,生成虚假数据并上传。这种体积小、成本低、用法简单的作弊器,已成为部分生产商、销售商和检测机构的非法牟利工具,形成了研发、销售、使用的灰色产业链。它们通常以模拟器、仿真器的名义在网络上销售,难以追踪。
随着机动车检测机构数量的增加和竞争的加剧,一些检测机构为了抢占市场,不惜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检测造假,让不合格的车辆通过检测。2023年底,安徽省马鞍山市环保部门在分析一家检测站的数据时,发现老旧车辆的检测通过率异常偏高,十年以上车龄的机动车排放几乎不超标,这显然不符合常理。
经过联合调查组的深入调查,这家检测站被曝出存在人为中断检测、修改参数的作弊行为。环境调度员在发现车辆排放超标后,会立即中断检测,并通过微信群通知负责人。负责人则利用管理员权限登录后台,修改相关参数,使之符合检测标准。之后车辆再次上线,便能顺利过检。几年来,这家检测站共出具了500余份虚假检验报告,涉嫌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更令人震惊的是,一些检测机构不仅让“问题”车辆蒙混过关,甚至还故意让没有问题的车辆无法通过检测,以此向车主推销“检测包过”服务。记者在河南郑州市一家机动车检测站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工作人员暗示记者的车辆有多处故障,并鼓动记者找黄牛帮忙验车。但当记者更换了一家规模较大的检测站后,同一辆车的同样项目却得到了全部合格的检测结果。
今年3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多个部门编制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完善机动车OBD系统功能,防止刷写和篡改,以及污染控制装置被破坏或拆除时的报警提示。这些措施旨在杜绝检测作假,规范机动车检测市场秩序,保障公众利益。机动车排放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守住这道关口,关键在于监管和“守门人”的责任心。相关部门和地方需要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跨区域协作和联合惩戒力度,让“带病车”得到及时治疗,让健康车畅通无阻。